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素问》 - 热论译文
2022-05-31 3052 收藏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外感寒邪)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足太阳膀胱经连于风府穴,(在此与督脉、阳维脉相会,其循行于头部和后背之表),所以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导致死亡。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岐伯说:伤寒病,第一日,为足太阳膀胱经感受寒邪。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的症状。第二日,足阳明胃经受病。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其循行路线,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的症状。第三日,足少阳胆经受病。足少阳胆经主骨,其循行路线,过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出现胸肋痛和耳聋的症状。若三条阳经皆受病,但尚未入腑,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第四日,足太阴脾经受病。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出现腹中胀满和咽干的症状。第五日,足少阴肾经受病。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贯肾,络肺,上系舌的根部,所以出现口燥、舌干而渴的症状。第六日,足厥阴肝经受病。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环绕生殖器,而络于肝,所以出现烦闷和阴囊收缩的症状。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如果不是从阴阳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经脉病气衰减,头痛稍愈;第八日,阳明经脉病气衰减,身热稍退;第九日,少阳经脉病气衰减,耳聋将逐渐恢复而能听到声音;第十日,太阴经脉病气衰减,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第十一日,少阴经脉病气衰减,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第十二日,厥阴经脉病气衰减,阴囊松弛下垂归位,小腹部的拘急疼痛也舒缓了。由于各条经脉的邪气都已经消退,所以病也逐渐痊愈。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岐伯说:治疗的原则是,各自使受邪的脏腑经脉气血通畅,这样就会使病邪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来说,受病邪未满三日,病邪犹在体表的,可发汗而愈;受病邪已满三日,病邪已入体内的,可以泻下去热而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黄帝说:有时热病已经痊愈,但还有余热不退的情况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岐伯说:凡是余热不退的,大多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勉强进食造成的,所以才有余热遗留在体内。像这样的情况,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残余的热邪蕴藏于内,(如病人勉强进食过多,)一定会因为水谷不化而生热,再与体内残留的余热相合,必然造成余热不退的情况。

帝曰:善。治遗奈何?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退呢?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吗?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就会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退的症状,这都是热病的禁忌。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黄帝说:表里两条经脉同时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岐伯说:阴阳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第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阴的腹满不欲食;第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像这样的病况,再过三天以后就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岐伯说: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再过三天以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需要让汗发出来,而不要采用止汗的疗法。

上一篇:阳明脉解 目录 下一篇:刺热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中医 黄帝内经大全
《黄帝内经》
中医 本草纲目大全
《本草纲目》
中医 伤寒论大全
《伤寒论》
中医 神农本草经大全
《神农本草经》
中医 难经大全
《难经》
中医 千金方大全
《千金方》
中医 金匮要略大全
《金匮要略》
中医 奇经八脉考大全
《奇经八脉考》
中医 濒湖脉学大全
《濒湖脉学》
中医 药性歌括四百味大全
《药性歌括四百味》
中医 针灸大成大全
《针灸大成》
中医 四圣心源大全
《四圣心源》
中医 洗冤集录大全
《洗冤集录》
中医 食疗本草大全
《食疗本草》
中医 饮膳正要大全
《饮膳正要》
中医 肘后备急方大全
《肘后备急方》
中医 扁鹊心书大全
《扁鹊心书》
中医 温病条辨大全
《温病条辨》
中医 医学源流论大全
《医学源流论》
中医 伤寒杂病论大全
《伤寒杂病论》
中医 遵生八笺大全
《遵生八笺》
中医 药性赋大全
《药性赋》
中医 景岳全书大全
《景岳全书》
中医 外经微言大全
《外经微言》
中医 血证论大全
《血证论》
中医 针经指南大全
《针经指南》
Latest release
最新发布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