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心理健康 >> 行为心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小心!过度含蓄是抑郁症征兆
2011-08-09阅读:9231 学员编辑 收藏

核心提示:生活中,当我们内心的愿望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表达时,很多人会借助含蓄来掩饰。

在古人眼中,含蓄还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一种韵味。无论传情达意,还是创作诗词,他们都讲究意思含而不露。但是,含蓄也要有“度”,过分的含蓄其实并不美,可能是一种病态——— 抑郁。

如何区别含蓄和过度含蓄呢?这其实并不难。如果一个人愿意与人交流,对生活有热情,只是习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意愿,这样的含蓄是正常的。

与此相对,有些人虽然也愿意和外界沟通,但从不在人前流露困惑之情,这种沟通不过是他们拒绝他人和世界的方式。

这些人总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总是喜欢反复思考一些问题,诸如自己的存在是否有价值,自己是否有能力等,却总也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可以判断,这些人已经进入了抑郁状态。

对于将要进入或已经进入抑郁状态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手,给予特别的关注。如果你身边有非常胆小、含蓄、敏感的人,就要注意留心,观察他们平时的言词和举动。倘若他们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开始喜欢独来独往,就要尽量多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这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们患上抑郁症。

如果你的亲友已经患上抑郁症,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但不要为了帮他们解决问题,把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揽。而是应该讲究策略,通过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如果是抑郁患者,应该如何去做。然后,再启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