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常识 >> 中医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中医护理评估
2013-12-18阅读:10344 学员编辑 收藏
“评估”是通过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作出准确的推断,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病人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口渴欲饮、手足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病程较长,表现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舌质淡、胖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属虚证,病位在肾;病程较短,表现高热,精神尚佳或兴奋烦躁,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损伤相关脏腑,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在基本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病因的基础上,才能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护理法则提供可靠的依据。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这决非一日之功,须在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