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拔罐疗法
2014-01-06阅读:9672 学员编辑 收藏
丹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局部可见红肿热痛,疮面有坏死组织,兼见恶寒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发病后皮损处发红,色如涂丹而得名。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人而致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足癣、趾甲真菌病、鼻炎、慢性湿疹、皮肤溃疡等因素也可诱发本病。
丹毒好发于背、小腿、面部等部位,多为单侧性。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5-6天后即可消退,皮肤由鲜红逐渐转为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恢复正常。
中医学认为,此病分为风热型和湿热型两种。前者皮损发于头面部,局部红肿热痛;后者皮损多发于下肢,局部红热,肿胀,可见水疱或渗水等。
拔罐方法:
①阿是穴(局部皮损处)法。在病灶皮损处拔罐15~20分钟。
②选取大椎区、肝区、脾区、曲池、血海、委中区部位上罐。留罐30~40分钟。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忌食鱼虾、海鲜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之类;肥甘油腻、辛辣刺激类食物也不宜食用。
(2)下肢丹毒反复发作患者,必须彻底治疗脚气、脚癣等疾病。如果伴有高热、神昏等毒邪内陷,全身中毒症状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
(3)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