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常识 >> 中医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外耳湿疹治疗
2014-01-13阅读:9770 学员编辑 收藏
1.风热湿邪浸渍

主证: 耳道或耳壳周围肤色潮红、灼热、瘙痒,有水泡,溃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黄水淋漓,干后结成黄色痂皮。揭开痂皮,则见附着于肌肤处的仍然糜烂浮腐,有脓液。由于脂水污染而使病区逐渐扩大。其中若风盛者,以奇痒为重,常于夜里为甚,影响睡眠;若湿热盛,则糜烂、灼痛、黄水淋漓为主。婴儿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加以肝胆火热蒸灼肌肤,故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生有水泡,破后黄水淋漓,是为湿盛之证;瘙痒不止,是为风盛之证;灼热而痛是为热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受肝胆湿热干扰,则发热、烦躁、睡眠不安。

治疗

(1)内治:

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风邪偏重者,可用消风散,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以祛风止痒,用苍术、苦参、木通以理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凉血清营;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若湿重者可选用萆薢渗湿汤,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赤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利湿祛风;丹皮清热凉血。若湿热壅盛者,宜清热解毒祛湿,可用龙胆泻肝汤,选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柏、苦参以加强清热除湿的作用。

(2)外治:

①保持患部清洁。有干痂者,可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药物,如花椒叶、桉树叶、桃叶等,适量煎水外洗;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g,煎水,微温外洗患部并湿敷。

②黄水淋漓者,可用柏石散、青黛散调敷,以清热除湿。

③红肿焮痛、瘙痒、出水者,可用三黄洗剂或25%黄连油混悬液外搽,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④有脓痂者,可用黄连粉撒布或涂黄连膏,以清热解毒。

2.血虚生风化燥

主证: 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道、耳壳及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鳞屑,一般仅有痒感而少疼痛,抓搔之后,有小血点,但很快结成血痂。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

证候分析:耳窍失于滋养,复为余邪所困,湿热之邪停聚,伤及肌肤,以致皮肤增厚,粗糙,久则血虚生风化燥,故皲裂,作痒;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健运,故纳少,体倦乏力,面黄,舌质淡,脉细缓。

治疗

(1)内治:

宜养血熄风润燥,用地黄饮,取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到治风目的,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或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以健脾养血滋阴,痒甚者加蝉衣、地肤子、苦参等。或用八珍汤选加薏苡仁,陈皮、砂仁、蝉衣等以健脾核风止痒。

(2)外治:

①用紫连膏、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以滋润肌肤,解毒祛湿。

②用黄瓜藤烧炭存性,香油调搽,或穿粉散香油调搽,或紫草茸油外搽,以滋润肌肤。

③耳后缝间开裂者,用黄连膏纱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贴患处,每天换药一次至愈为止。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