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常识 >> 中医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中国特色食与色
2014-01-14阅读:9287 学员编辑 收藏
“中国特色”的食与色

中国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艾滋病再可怕,恐怕只会更多地增加避孕套的销量(虽然病毒尺寸和橡胶栅栏孔径大小关系的讨论依然暧昧不明),而不会吓住日益增长的追求丰富体验的人群。

正如“猪流感”引发的社会心理危机,只会让口罩和车载空气净化装置的经销商大捞一票,而不足以让人真去实践“不吃猪肉”这一一劳永逸的方法。在经济崛起的同时,欲望也会渐渐浮荡,而这二者,似有一种不怎么令人放心的相辅相成关系。

食与色,固然是全人类乃至全体有性繁殖生物的共同需求和喜好,但在现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它们似已不是美国人类学家冯珠娣在引出话题时所借用的“食色,性也”四个短促绵软、貌似泰然的汉字所能概括,至少该用有点感叹意味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来强调其重要性。或许“旁观者清”---当冯珠娣在《饕餮之欲》中向我们展现她眼里的中国现当代食色生活时,读者恐怕不得不承认,60年来,渗透在几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中的食与色,还真是相当有“中国特色”。

从作者对晚近几代中国人饮食方式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国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这一点大概会让历史上那些著作等身的乌托邦理论家们郁闷):“在旧社会,我们成年累月见不着肉,可是现在我们什么时候想吃饺子,就能吃上”---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这种赞颂新社会的表述,在冯珠娣眼中有丰富的人类学含义。食物的数量多寡、素与荤、单一与丰富,无不与时代、阶层、性别甚至公与私的政治生活特性密切对应。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和不少人暴饮豪食的生活习惯,难说是数千年文明的传统,还是现当代曾经的“饥饿经历”留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男女”方面,亦通中医的冯珠娣尤其注意到了中国人对“补肾”的偏好。她讲述了自己以前亲赴一家只有男顾客的药膳餐厅的经历,并对“补肾”做了社会学意义的阐发:“人们对性能力的普遍担心以及对性无能的自我诊断,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隐喻:某类人群权力的减弱(比如领导干部)或民族的弱点(中国曾经被看作是落后的国家)。”但奇怪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崛起,“补肾”之风却愈演愈烈,看来,这一融合了食与色的“时尚”,或许还在等待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好的解释。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