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信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妇产科主任罗新教授师从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尿瘘专家田孝坤教授,在研究生阶段向田教授学习以其姓氏命名的“田氏法”(尿瘘和子宫脱垂手术治疗技术)。此后在20余年的工作实践中,罗新教授刻苦专研,善于总结,在女性盆底结构功能障碍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治方面,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就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就诊地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妇产科
“在这里,我和我的全家要对他表达我们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为我的太太解决了难言之隐,让她又像正常人一样可以自由外出活动。人最可怕的不是得病,而是得了病到处投医,所有的医生都对我们的摇头。”
——患者来信
尿片生活
2007年的八月,何女士在期待中走进了手术室,因为她相信这次走出手术室后,膀胱出口梗阻而致尿潴留的烦恼就会消除。
然而,期待没有成真,反而增添了新的痛苦——在行膀胱颈电切术时意外切穿,医生诊断为“膀胱阴道瘘”。此时,何女士第一次听说“瘘”,在还没来得及理解医生所说的“瘘”时,何女士发现自己已经控制不住体内尿液,仿佛膀胱已经不受大脑控制,一直开着“闸门”,不管有无尿意,都是“涓涓细流”的。
准确地说,何女士的尿片生活从2007年九月开始。
如果不加任何措施,何女士是无法像往常一样整理家务,外出买菜。因为“瘘”,她坐着的时候尿意稍微有点溢出,一旦站立时则会有“涌出”的感觉。于是,已经当祖辈的何女士却不得不像孙辈幼儿时一样,每天垫尿片。尿片是成人型,加厚型,每日10余片。为此,还不敢随意喝水,不能锻炼身体,连外出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长期垫尿片,何女士身上总有一股尿骚味挥之不去,因此,生活得非常压抑与痛苦。
“瘘”在何处
自从过上了尿片生活,何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开始了积极而漫长的寻医。在多次寻医被告知无望后,终于打听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即广州华侨医院妇产科主任罗新教授,据了解说其在盆底重建外科方面是国内知名的专家。
于是,失望与期望交杂的何女士前往暨大附一院妇科寻找罗新教授。此时的何女士已经饱尝了3个月的尿片生活。
经过罗新教授的详细检查,将第一次诊断结果“膀胱阴道瘘”确诊为“尿道阴道瘘”。其实,从医学诊断的角度而言,这个变化只是一个部位的变化,常见的阴道瘘,根据其具体位置分为膀胱阴道瘘、尿道阴道瘘、膀胱宫颈瘘等。但是,从手术实施的角度而言,何女士 “尿道阴道瘘”非常的棘手——瘘的部位出现在阴道前壁距处女膜缘4cm处近膀胱颈水平,约1.0x1.5cm,如一粒较大的黄豆大小。正常女性尿道属于比较狭短的,大约2.5—5.0cm,因此,这个瘘属于比较大面积的瘘;再者,瘘口贴近膀胱颈尿道内口水平,没有条件行缝补改道,作永久性膀胱造瘘可能会更简单易行,而靠常规修补难度增加了好几倍。
首次补“瘘”
面对何女士的病情,他坦言:“尿道的瘘不像其他部位的瘘,它非常地不好补,如果弄不好将会因修补处本身的创面出现更大的瘘,最后甚至可能导致不可收拾更为复杂的尿瘘,最终只能通过把这个尿道出口给封了,再从其他处开个口子引流尿液,即改道造口导尿,患者靠定时排放尿液维持日常生活。而像何女士的瘘不仅在尿道处,更重要的一点是与膀胱颈接近的,这样犹如瘘在了膀胱底部,经引导途径关闭缝补整个尿道流出道极其不易,而经腹部手术则需切开膀胱进行缝合封闭,手术创面大。
然而,罗新教授更看重的不是病人病情的困难,而是病人饱受病情煎熬的痛苦,正如患者在感谢信中提及“他没有像其他医生那样告诉我们可能治好的希望不大,而是告诉我们既然你信任他来找他,他就会尽力帮助我们”一样,罗新教授以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态度欣然接受了病患的求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罗新教授开始根据何女士的实际情况制定手术计划——
1、何女士已经绝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导致阴道粘膜组织变得非常薄,可以利用的组织不甚理想。于是,手术前给何女士口服补充雌激素一个月;
2、一个月后复查,用器械撑开阴道后观察发现有大量的尿液溢出,经检查阴道粘膜组织决定可行手术。于是,当日办理住院手续,进行相关检查待做手术。
3、一周后行补“瘘”手术,先采用向心法分离瘘口周围组织,分层修补,然后加入特制的生物补片做衬垫,最后再用阴道壁组织进行封闭表面处理,将生物补片完全包埋在膀胱及尿道瘘口与阴道前壁之间。
4、术后持续导尿一月,一是不让膀胱有收缩膨胀的活动而影响伤口愈合,二是不让尿液流经瘘口溢出液浸泡修复的创面导而致炎症或其它并发症发生。
二次补“瘘”
正如罗新教授事先提及的担忧 “尿道的瘘是非常难补的” 一样,医生的用心,病人的配合,并没有令第一次补“瘘”手术完全成功。在首次术后的一个月后,何女士复查时仍发现阴道有尿液溢出。进一步检查发现,其手术切口处有线头反应,牵拉线头时有尿液漏出。于是,宣告第一次补“瘘”失败。
但是,首次补“瘘”的意义是不可以忽视的,其是再度进行手术的基础。经过第一手术,何女士的“瘘”已经由原来的大瘘变成小瘘,变成如圆珠笔杆直径般大小。罗新教授决定让患者进行大约半年的修养,再对其进行第二次修补手术。
时间已经从07年的盛夏来到08年的寒冬,经过初次手术失败,继续靠垫尿片生活的何女士迎来到了第二次补“瘘”手术。然而,困难重重,有增无减——
1、俗话说女人老得快,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又一年有余,何女士的身体机能又衰老了一些,这令阴道粘膜组织变得更加菲薄,可以直接利用修复的组织条件更差。
2、经过第一次手术后,瘘口虽然明显变小了,但是由于原有尿潴留时膀胱颈处经过多刀电切,即使利用生物补片垫补妥善,也可能存在原因膀胱镜下电切时膀胱三角的创伤而遗留控尿功能不全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罗新教授经过缜密思考,结合自己多年的手术实践经验,决定在第一次手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用向心发分离瘘周围组织后,在垫加生物补片前,实施了增加以较健康阴道上皮粘膜作为“转移皮瓣”来填补的方法。
事实证明,第二次手术中所应用的“转移皮瓣”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08年12月中旬出院到09年1月复查,何女士多次用力咳嗽都没有尿液溢出。在罗教授的指导下,何女士在术后2个月开始有意定时开放导尿管,每当感觉尿管周围有尿溢出时就开放尿管,以便找到合适自己的间隔时间排尿。
目前,已拔出导尿管,能正常定时排尿达半年余,但正如罗教授术前所料到的,因膀胱颈梗阻行膀胱镜电切,膀胱三角的创伤而遗留控尿功能不全,即每次自行定时排尿时并无排尿感觉。罗教授仍然十分保守地说,虽然不漏尿了,因术后随访时间不够长,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需继续观察随访。
不管怎样,经过两次补“瘘”手术后,何女士可以告别每日十余张的加厚尿片生活。自由外出,随意活动,轻松生活……这些在健康人眼中是多么普通的事情,然而对于何女士及其家人却非如此,因为失去而深知珍贵,因为重获而深谙珍惜!
补“瘘”须知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瘘”都是那么难补的,其难易程度视具体位置而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罗新教授说:“如果‘瘘’的位置是在膀胱,那再大一点瘘都可以补得很好,我们还可以膀胱造瘘,让它解决这个问题。何女士这个例子属于较特殊的一种,因为她的‘瘘’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手术方式的困难。”
在何女士的两次补“瘘”手术中,都使用了特制的生物补片。关于这个特制生物补片,其作用是利用补片的特性,使其在与“瘘”周围的组织生长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变成人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从而将“瘘”填充满。
为了方便垫片的缝补,只能选择比实用面积大许多倍的生物补片。现在常用国产补片规格有两种,一种是3厘米x3厘米,另一种是3厘米x6厘米,补片的每平方厘米大概300元。粗略计算下来,一个手术需要的补片,大约要3000元。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类似何女士这样的“瘘”,在进行手术时对手术体位的要求也是非常讲究的,大多采取“膝胸卧位”的手术体位。所谓的“膝胸卧位”犹如蛙位,患者胸部膝部伏帖,臀部拱起。采取这个手术体位有助于开阔医生的视野,从而方便手术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