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或称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质各组成部分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感染。病变可侵及骨髓、骨皮质及骨膜。本病破坏性大,发展快。多发生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中医学称为“骨疽症”,并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命名各异。大腿外侧的称为“附疽症”,内侧称为“咬骨疽”。……
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或称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质各组成部分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感染。病变可侵及骨髓、骨皮质及骨膜。本病破坏性大,发展快。多发生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中医学称为“骨疽症”,并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命名各异。大腿外侧的称为“附疽症”,内侧称为“咬骨疽”。
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
1、血源性
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
2、外伤性
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3、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
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骨髓炎的发生必须具备二个条件,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同时存在。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是外在因素,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内在因素。以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为例说明其发生过程。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从解剖学上看,在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较慢,利于细菌繁殖。细菌积聚愈多,毒力愈大,则消灭愈难,发生骨髓炎的机会也就增加。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积聚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可形成栓塞,使该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骨髓炎的发生常和外伤(扭伤、挫伤等)有关,局部损伤常为诱因,有利于细菌生长。
总之,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发病情况有:
①多发于营养不良,发烧初愈的儿童;
②常有病灶如疖、痈、扁桃腺炎等;
③骨髓炎常起于长骨干骺端;
④男孩发病较多。
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起病急,局部和全身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颅内感染等。患部剧烈疼痛,可出现多个牙松动,伴区域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和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者出现发热、寒战、疲倦等全身症状。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在发病后2周内,虽然临床表现明显,但骨骼可无明显变化。如周围软组织显影良好,则可见一些软组织改变:
①肌肉间隙模糊或消失;
②皮下组织与肌肉间的分界变模糊;
③皮下脂肪层内骨出现致密的条纹影,靠近肌肉部分呈纵行排列,靠外侧者则呈网状。变化较为广泛,系软组织充血、水肿所致,虽无特征,但结合病史对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发病2周后可见骨骼的改变。开始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破坏区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范围扩大,可达骨干2/3或全骨干。小的破坏区融合而成为大的破坏区。骨皮质也遭受破坏。有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由于骨膜下脓肿的剌激,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病程越长,则新生骨越明显。新生骨广泛则形成包壳。骨膜增生一般同骨的病变范围一致。
由于骨膜掀起和血栓动脉炎,使骨皮质血供发生障碍而出现骨质坏死,沿骨长轴形成长方形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且密度甚高。
总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表现是不同范围的骨质破坏,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和死骨。虽然是以骨质破坏为主,但修复与骨质增生也已开始,在骨质破坏周围有骨质密度增高现象。
未病先防
(一)一般措施
对急性骨髓炎的预防首先应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机体受到细菌侵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增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诸如疖、痈、急性扁桃腺炎已经发生,就应及早治疗,阻断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二)药物预防
1.外敷药物用金黄膏或露王膏外敷;也可用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
2.西药用红霉素软膏外涂。
3.内服药则清火解毒利湿,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以防止细菌的扩散。西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白霉素等。
既病防变
急性骨髓炎一旦发生则病情进展快,在1~2周内毒力较强的菌种很快将整个骨干侵蚀,不但可引起肢体坏死,久治不愈,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早期
早期治疗要使用大量青霉素或同时使用两种抗菌素,进行输液。并取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以了解致病菌药物敏感性,使用针对性抗菌素。同时进行骨钻孔或切开引流。局部病灶骨钻孔,开窗引流,对骨质破坏范围广者可行开长槽式冲洗。术中清除死骨排除脓液为主要目的。尽量积极处理,仍有个别病例转为慢性骨髓炎。(二)急性中毒1期
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莲解毒汤加减。若毒热内炽,肉腐成脓,灼筋蚀骨,直解毒透托。壮实者用托脓散;虚弱者用八珍桔芷皂刺汤(党参、熟地、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白芍)。对己进行冲洗排脓,或术中骨质破坏严重,开窗范围大者,也可使用生肌收口散:儿茶、血竭、三七、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冰片、麝香各3克,象皮炭15克。敷于患处,促进伤口愈合,保护肢体防止骨折发生。
(三)后期
蝶形手术:将软组织与骨质打开,清除坏死骨及残腔,使骨开口外形如蝶状,外口大内口小,伤口不闭合,仅以凡士林纱布填塞石膏外固定。10日后更换敷料。病灶周围软组织条件较好,可以将伤口闭合。病灶清除,肌瓣,大网膜或自体松质骨填充术;对有周围软组织条件好,慢性骨髓炎较为稳定且残腔较小者,可一次性闭合伤口。局部或带血管肌肉、筋膜、皮肤复合瓣转移术,仅对骨缺损较大,残腔周围软组织条件不良者适用。含抗菌素、链霉素与骨胶海棉合制成链状,病灶清除后将此链填充残腔的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包括中医中药外敷,清除死骨,消灭残余脓腔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关键。
小编(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