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中国已形成全民补钙的热潮,上下老人下至婴儿,无时无刻不在补钙。在中国形成了巨大的补钙产品市场。据统计,这……
中国已形成全民补钙的热潮,上下老人下至婴儿,无时无刻不在补钙。在中国形成了巨大的补钙产品市场。据统计,这个市场规模最大时曾达到120亿元。关于补钙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把缺钙的危险渲染得十分吓人。在这种背景下,五花八门的广告词层出不穷,诸如 “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
对于“全民补钙”现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陈裕明等权威专家提出了质疑。
吃母乳再补钙很荒谬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和他的学生,在北京城区调查了218个家长,其中202人在给孩子补钙。其中,67%的宝宝4个月前就开始补钙,到6个月,高达86%的宝宝在补钙,而且大多是医生的建议。
李可基认为,吃母乳再补钙那就是荒天下之大谬,基于十来年对钙营养的恐慌,或者说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导。像枕秃、夜闹还有多汗这些只是一个症状,其他原因也会引起这些症状。
那么中国孩子真的出现了这么大面积缺钙的情况吗?多位权威专家都为这种全民补钙的情况表示了担忧。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妇幼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苏宜香教授表示,如果有足够的母乳吃,或者有足够的配方奶粉吃的话,则不建议补充钙片。在农村一些边远地区,如果孩子已经没有母乳吃了,也没有配方奶粉吃,在这种前提下会考虑给孩子适当地补充一些钙。钙如果吃得比较多,它要排出去的话,要经过肾脏排出,无疑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尤其小孩肾脏不太成熟的时候,从安全上考虑,不建议补更多的钙片。
6月内婴儿无需补钙
近日,“补钙”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婴儿到底该不该补钙?母乳喂养是否会出现钙缺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表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卫生部2012年1月12日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特别强调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指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母乳中钙含量丰富,进行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出现钙的缺乏。因此,正常足月的婴儿出生后头六个月不用额外补钙”。马冠生说,母乳中含的营养物质齐全、比例合理,且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在北方寒冷的冬春季或南方的梅雨季节,婴儿户外活动时间少,单纯靠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婴儿对维生素D的需要,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而人工喂养的婴儿,首选使用适合零至6月龄婴儿的婴儿配方奶粉,这种奶粉中每百克添加了200至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钙的骨健康地位并不高
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看来,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发生在宝宝们身上的过度补钙现象,只是中国“全民补钙”运动的缩影。
“毫无疑问,商家对产品功能的夸大是普遍现象。”陈裕明说。他举例说,2007年一本杂志曾系统综述了36项研究,结果发现钙轻度缺乏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
陈裕明介绍,事实上,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钙摄入大约只能解释5%~10%的差异,遗传约占60%,剩余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激素、运动、充裕维生素D、中等的蛋白质、禁烟、少酒、较少的咖啡,其他营养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
“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专家这样打比方。
其实,能通过膳食途径获取推荐量80%左右的钙便视为基本正常。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建议,通过高钙食物来补充钙,减少补充剂摄入量。
含钙丰富的食物
(1)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为最好。奶类不但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补钙的良好来源。含钙量高、吸收性也好的食物首推乳类。
(2) 蛋黄和鱼贝类含钙很高,泥鳅、蚌、螺、虾皮含钙也极高。
(3) 植物性食物当属大豆类制品、硬果类食物(如花生仁、核桃仁)。
(4) 海产品,如虾皮、虾米、海带、紫菜,带刺骨制成的鱼松、肉松。
(5) 蔬菜中的金针菜、萝卜、香菇、木耳等钙含量都比较高。
(6)动物骨骼如猪骨、鸡骨等钙含量很高,但难溶解于水,而这样做往往得不到多少钙质,除非在熬骨头汤时适量加些醋,可使骨头中的钙有少量溶解到骨头汤里,才有些补钙的作用。
(7)一般的粮食,如米、面、玉米中钙含量都较少。有些食物如植物性食物、谷类食物中含有过多的植酸和草酸,会使食物中的钙发生沉淀而减少钙的吸收,例如菠菜中草酸过高,把菠菜煮豆腐,反而使豆腐中的钙不能吸收。
粮食、畜禽肉类和水果中钙的含量较少。食物中的钙在体内的吸收率都比较低。较大幅度地增加乳类、豆类的摄入,能使食物中的钙量满足身体的需要。
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应该每天补充牛奶与鸡蛋,既获得了较多的优质蛋白,同时钙摄入也能基本得到满足。食物的科学烹调能够增加钙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