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针灸治疗湿疹、黄褐斑、嗜睡
2022-06-12浏览:1995收藏

针灸治疗湿疹


按发病部位及特点,中医对湿疹有不同名称:


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


究其发病原因,多为湿热侵袭肌肤或血虚有热,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多兼血虚。



湿疹急性


患者体表可见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并存。初起为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瘙痒不能忍受,影响睡眠。


亚急性湿疹


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见有小丘疹兼少数疱疹和水疱,轻度糜烂,痒感较剧烈。病程可经数周而愈或转为慢性。


慢性湿疹


由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也可一发病即为慢性者。患部皮肤粗糙、增厚、触之较硬、苔藓化,常有色素沉着,抓痕,间有糜烂,渗出,血痂及鳞屑,病程较长,可延至数月或数年之久。


1.湿热证 


急性者湿疹多见。丘疹红肿、糜烂、浸淫成片,瘙痒不堪,或伴有身热,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苔黄腻,脉弦数。 


2.血虚证 


慢性者湿疹多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疹色淡,增厚,脱屑,呈苔藓样变,间见搔痕色素沉着、血痂,伴有头昏唇淡,肢软乏力,舌淡,脉弦数。

湿热证以清泄湿热为主,对湿重者,佐以健脾化湿。取手阳明、足太阴、督脉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血虚证宜养血润燥,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


治法


主穴:大椎、膀胱经线(大杼至白环俞段)。 


配穴:血海、风市、阿是穴。


针灸巧治偏瘫,速听!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5941040997&pro_cl=link&ch_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应加阿是穴。


取俯卧位或端坐位,以皮肤针自上而下弹剌,重点为背腰段,叩剌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穴区可在直径2.5厘米范围内反复叩剌至潮红。阿是穴可从外向内围剌,方法同上。每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常见后天性色素沉着而影响美容的斑类皮肤病症,以面部出现黄褐色或灰黑色的色素沉着斑片,不高出皮肤,且多见于鼻背两侧、对称分布为特点。因其形似蝴蝶状,又有蝴蝶斑之称;又称“面上杂病”、“面尘”,也有肝斑、黧黑斑之称。


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病变的发生与卵巢、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因素有关,另外也与遗传因素、目光照射、妊娠、服用药物、应用化妆品不当、皮肤的微生态失衡等有关。现代研究机理表明氧自由基与皮肤黑色素形成及色素沉着有关;还有与血液粘稠度增加而致血液瘀滞、微循环障碍有关。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疗法。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劳伤脾土、肝肾阴虚、肾精亏损、外受风邪,致气血虚衰、血气不和、血脉凝涩,不能荣于面部致生褐斑。归纳主要与阴阳失调、气血失调、脏腑失调和经络失调有关。

发生部位


色斑主要发生在前额、面颊和口鼻四周,皮损境界明显,颜色为淡褐或深褐色,色素沉着较多,形态、大小很不一致,在妊娠期或肝病发展时,色素加深,范围扩大;反之,分娩后或肝病好转,色素也会随之减淡,乃至消退。本病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后、妊娠期、长期服用避孕药以及患月经不调的妇女,更为多见,在肝病、结核病等慢性病患者中也易发生。由于日光的照射,夏季颜色加深,冬季病情减轻。

本病为后天所形成,皮损特点为黄褐色斑点,或呈片状分布,可为双颧或双颊对称分布也可散在分布,均匀成片,形状大小不一,亦有单侧发病。

临床上应注意和以下皮肤病相鉴别:1、老年斑;2、色素斑;3、雀斑;4、黑变病;5、扒皮二次斑。

治疗


1、毫针刺法:以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
 
处方:主穴: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可加病变局部腧穴。
 
配穴:太溪、命门、神门、内关、中极。
 
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5 分钟行针 1 次,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也可以接电针治疗。

2、艾条悬灸法:取肾俞、肝俞、气海、四白,局部黄褐区,用艾条悬灸,每次 3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或艾条局部雀啄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 1 次,10 日为 1 疗程。

3、温针灸与艾柱灸:取肾俞、肝俞、气海、四白、局部黄褐区针刺后,在针柄上穿一长为 1~2 厘米艾条,温针灸 5~10 分钟。或在黄褐斑区中央放置艾柱 3~7 壮,以无瘢痕灸,施灸时热度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4、刺络拔罐法:取大椎、身柱、肺俞、命门,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留罐 10~15 分钟,隔 2 日为 1 次,5~7 次为 1 疗程。

5、耳针:取肾、肝、脾、内分泌、耳穴用 0.5 寸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隔日 1次,10 次为 1 疗程。

预防调护


本病的预防调护也很重要,首先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志抑郁,少晒太阳,必要时戴宽边草帽或撑伞,减少阳光的照射。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宜,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多的水果蔬菜,少食油腻辛辣及酒酪。面部不用劣质化妆品,不外涂药膏,特别是含有激素类的外用药。临睡时在洗脸水中加入食醋一汤匙,乘温热湿敷,每次 15~30 分钟,日久有促使色素减色和悦肤作用。

针灸治疗嗜睡

嗜睡是指以一种以睡眠节律素乱而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又称“嗜眠”、“嗜卧”、“多寐”。本病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病因病机】




若饮食不节,好食肥甘、生冷,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痰内生,蒙蔽神明;或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脾气不升,气郁痰结,甚至气郁日久,血流不畅,气滞血療,脉络阻遏,闭阻清窍;或思虑劳倦太过,心脾损伤,心血亏耗则血不养神,脾气亏虚则运化失权,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或久病血亏,或产后失血,神失所养;或素体阴虚,或劳欲过度,耗伤肾中阴精,精不生髓,髓海空虚,脑窍失养;亦可见于年老久病,阳气虚衰,肾气虚意,脾阳不足,阴寒内生,而成多寐。

病位主要在心、脑,与肝、脾、肾也密切相关。


【辨证治疗】




以不分昼夜经常昏昏欲睡,睡眠时间明显较常人增多为主症。伴有神疲乏力、头昏头痛、健忘等,甚则在清醒状态下突发卒倒,出现睡眠性麻痹及入睡后幻觉为特征。

湿邪困脾:终日昏昏欲睡,头昏重如蒙,肢体困重,形体肥胖,胸闷脘痞,纳呆泛恶,舌胖而淡、苔白腻,脉濡缓。

阳气虚衰:整日昏昏欲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健忘,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气血两虚:嗜睡多卧,容易唤醒,睡时多梦,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易汗,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昏昏欲睡,眩晕耳鸣,健忘,恍惚,精神呆滞,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




调神醒脑。湿邪困脾者健脾化湿;气血两虚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者补益肾精;阳气虚衰者温补牌肾。取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及督脉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足三里。


配穴:湿邪困牌加阴陵泉、脾俞、三阴交;气血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加肾俞、关元、太溪;阳气虚衰加肾前、关元、气海;气滞血淤加血海、膈俞、太冲;纳差腹胀加中脘、天枢。

方义




取督脉穴百会、四神聪开窍醒神,为前人治疗昏困多寐的经验穴;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益气养心: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能宣通三焦经气,足三里健脾益胃,化湿浊,运水谷。加脾俞、三阴交健脾利湿;加三阴交、脾俞、心俞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加肾俞、关元、气海补肾填精生髓;加血海、膈俞、太冲理气活血化瘀。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寒者加灸。四神聪向百会斜刺,背部腧穴不宜直刺、深刺。每日1次,留针20~30min。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但应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精神性疾病。

2.平时宜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应忌暴饮、恣食肥甘,调畅情志,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3.脑电图检查可有睡眠发作和睡眠脑电图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501637276@qq.com,康源热线:13343951568
上一篇:夏天把这个痛点刮通了,比吃人参都好!
下一篇:肩、颈、背、腰疼痛,这一招通治!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