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精品文章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2015-09-18阅读:9014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病理病因,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目前所知甚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常是由于伴随外显率降低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所致。

2.个体发育异常学说 该学说认为右心室病变系右心室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形态学上表现为右心室壁极薄,类似Uh1畸形的羊皮样外观,心肌纤维缺如或消失,代之以脂肪纤维组织。多见于儿童或青壮年。据此,本病应是一种先天性大体心脏结构异常,多数患者并无家族史。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ARVD/C称之为右心室发育不良。

3.退变或变性学说 该学说认为右心室心肌缺损是由于某种代谢或超微结构缺陷引起的进行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的结果。心肌萎缩消失与Duchenne肌营养不良和Becker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骨骼肌萎缩相类似。以骨骼肌进行性变性为特征的肌萎缩征可看作本病的对应性疾病。

4.炎症学说 认为心肌被脂肪组织代替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动物实验证实,柯萨奇B3病毒及木瓜病毒感染时可呈相同变化。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对部分家族性发病情况的调查显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常是由于伴随外显率降低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所致,并通过家族性连锁分析确定了7种独立的ARVD/C,即ARVD/C1,14q23-q24;ARVD/C2,1q42-q43;ARVD/C3,14q12-q22;ARVD/ C4,2q32;ARVD/C5,3p23;ARVD/C6,10cpl2-p14;ARVD/C7,10q22;但更广泛的其他遗传异质性是否存在亦不能完全排除。目前对ARVD/C2基因突变的研究已获成功,其染色体范围限定和基因定位基本明确为hRYR2(心肌理阿诺碱受体),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之一(105外显子),编码565-KDa单体,与4个12-KDa的FK506结合蛋白(FKBPl2.6)交互作用,起中枢性细胞内钙离子稳定和兴奋收缩耦联调控作用。RYR2突变体的功能特点也已被揭示,并用来监测人类RYR2基因突变,帮助诊断ARVD/C、儿茶酚胺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家族性心动过速。hRYR2不同的突变提高了某些临床个体在劳累、压力等情况下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但尚无证据表明其对某个单一的临床表现型有意义,目前认为上述3种临床表现型属于个体临床表现的异型性,并受其他基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ARVD/C的分子和细胞水平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虽然细胞凋亡已被证实是其分子发病机制的关键,但仍不清楚有多少ARVD/C相关基因的突变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或使其对凋亡易感。细胞凋亡的机制与途径亦不清楚,有报道称β-肾上腺素可刺激及诱导心肌细胞营养障碍,并随之出现细胞凋亡;也有人认为凋亡是心肌对生物化学压力的反映,强调蛋白激酶信使通路,特别是压力活化的蛋白激酶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2)代谢异常:虽然有研究提示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较多病人并无家族史,因此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右心室的心肌细胞进行性地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以骨骼肌进行性变性为特征的肌萎缩症可看作是本病的对应性疾病。如有人发现一个家族中2例骨骼肌萎缩症的病人,在11岁时超声心动图并无异常,但4年后2例均出现ARVD/C的特征性超声心动图改变。

(3)心肌炎:有报道少数ARVD/C病人心肌的病理改变酷似心肌炎。这可能是既往心肌的炎症性病变特征随时间推移已基本或完全消退,最终使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的缘故。

(4)室性心律失常与运动:有人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了41位健康运动员运动前后左右心室内径的大小,发现运动后右心室内径明显增大,并分析这可能系运动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所致。右室壁伸展与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似可解释本病患者常在运动时诱发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

2.病理 ARVD/C的病变以右室游离壁为主,但并不完全限于右心室,左心室亦可有不同程度受累。心脏重量通常只有轻至中度增加,多有右心室肥厚伴局限性或普遍性扩张,扩张部分心肌变薄,严重处可膨出形成右室壁动脉瘤,后者常见于漏斗部、右室心尖和后基底部,即发育不良三角(triangle of dysplasia)。

光镜下典型的病理改变为右室全部或局部为纤维脂肪组织或单纯脂肪组织所替代,肌小梁变平;心内膜亦有纤维化,局部偶有单核细胞或炎性细胞浸润;室间隔较少受累,但可见局灶性间质纤维化。有学者根据组织学表现不同,将本病分为脂肪替代型和纤维脂肪替代型两型。但亦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类型可能代表心肌病变过程的两个连续阶段,推测在单纯脂肪浸润的基础上加上心肌炎和心肌损害,便可发生心肌纤维化,使单纯脂肪替代型转变为纤维脂肪替代型。由于纤维脂肪替代型心肌中可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伴少许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而心肌坏死多不明显,因此有人推测其进行性心肌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细胞凋亡所致。

小编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因,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小编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