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精品文章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寒湿困脾怎样治疗?
2015-09-18阅读:902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寒湿困脾的治疗方法,治疗寒湿困脾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寒湿困脾应该吃什么药。

寒湿困脾怎么治疗?

一、中医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施治方法:

1、内服方药

l. 基本方药:(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的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1)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3)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2、外敷药物

1.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吴茱萸30克研细为末,以盐卤调和,涂贴于两足心。适于泄泻或寒霍乱。

2.炒热盐1包或吴茱萸、食盐份量相等炒热,用布裹之,熨脐部。

温通阳气,治寒霍乱。

3.取刚蒸熟大米饭20克,在手中拍成一小圆饼,将胡椒粉1克,撤饭饼中心,待稍凉贴于小儿脐上,4~8小时后去掉。治疗婴幼儿腹泻。

针灸

1.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等,轻刺激,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并加灸中脘、天枢、脾俞等,寒性泄泻为宜。

推拿按摩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关100次,运内卦100次,推后溪50次,推鸠尾到神厥,天枢两旁向下直推,顺、逆揉运全腹共十分钟,按摩涌泉、足三里各30次。寒泻者推上三关次数加倍,手掌擦热按脐3~5次;伤食泻者加虎口推出大肠50~100次,从鸠尾直推中极5分钟;脾虚泻者加大补牌土300~500次,揉长强穴50次。以儿科腹泻为最宜。

施治要点:

一、寒湿困脾文湿阻,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二、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有人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小编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寒湿困脾怎么治疗,寒湿困脾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寒湿困脾方面的知识,请关注小编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寒湿困脾”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