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中医跟我说,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地行医?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不少中医从业人员是否都有类似的感觉,以为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中医学的全部。 如果这些就是中医学的全部,那真是小看中医了。
把《周易》的思维引入中医,有什么好处呢?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性病人,30多岁。主诉是腰酸痛一年多。除了腰酸痛一年多,其他没有明确的不适感。舌象是略淡,脉象两尺略细。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了肾阴虚跟肾阳虚。那么剩下的,不是肾气虚就是肾精虚了。
他病了一年多,以往有医生治过,大多都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之类,只是用的时候把丸改成了汤。
进一步再细问,他才说到,腰的酸痛经常发作在早上5点到7点,时不时因为痛而醒。于是想到,5到7点就是卯时,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对应的是四象中少阳的位置。
少阳就是太阳在东方升起,见到半轮红日,叫少阳。现在是肾的精气不足,在阳升的时候,当升而不升,气憋住了而腰痛。当时考虑是这个原因。
我们别忘了,湿性重着,湿性趋下。白天的湿性趋下是往脚里面走,但是晚上,当一个人平躺的时间久了,湿性趋下,就可能是趋到了腰部,因为腰部是最低位。
但问题是,这个病人没有其他的湿的病象,舌苔也不腻。
下周他来复诊,问他效果怎么样,结果他告诉我,仅仅吃了一剂,腰痛就好了。
后来他又因为其他病来看病,再问他就说一直都没犯过。
升阳的药其实不少,为什么就选择这两味?
柴胡我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在太极图之中,卯时、春天、少阳实际上都是在东方左边,格局是一样的。
所以柴胡的升在于升少阳,可以在少阳这一时段,帮助郁而不生的肾气借时机而升。
别忘了我刚才叫他吃药的时间是早上5点到6点,这里吃药有了一个时机上借势的选择。上面的推导,已经用了太极思维,那是《周易》的思维了。
当时我有另外一个稍深一点的考虑,就是患者的腰脊。
督脉假如放到太极图怎么放呢?
我们知道,督脉走在人体背后正中线,任脉走在胸腹正中线。
这样,督脉跟任脉就在人体躯干的前后构成了一个圆圈。
在这个圈里面,督脉属阳,任脉属阴。
太极图是左阳右阴,等于是把督脉放到了左边,把任脉放到了右边。既然督脉在左边,在阳位,那么它就与春天,与卯时,与少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同格局。
前人虽然没有「以柴胡升督」这一说,但既然这格局相同,又怎么知道柴胡不能因此而升督脉呢?不妨试一试。
腰痛假如在骨头,那么就是属脊柱;如果它在正中就属督脉;如果它在脏腑却属肾,因为「腰者,肾之府也。」
从经络循行来看,膀胱经所过正是肾脏的位置所在,而肾俞就是肾区在膀胱经的对应穴位,而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表里经互用是针灸的常法。
并不是。当时我想到的最佳药物是鹿茸。
也就是说,鹿睡觉的时候,是鼻子对着尾巴盘成一圈的。了解经络循行的听众知道,从尾巴到鼻子,是督脉循行所过。
而且我们用药方面还有一个经验:附子与肉桂都是大热,吃它们尽管容易上火,但流鼻血的却不多;而鹿茸仅仅是温性,不是大热,但是吃鹿茸是很容易流鼻血的。也是因为鹿茸不但补阳,而且升督脉的,鼻子就是督脉所过。
如果从通督脉、补肾、升阳治法的需要而言,鹿茸全部相合,可能是最佳。但终究是峻补之药,而且药价不低。做医生,还是要替病人考虑一下经济问题的。
医生治病,要考虑到下一步,要有如果效果不明显,接下来的进一步招数。
叫他早上起来,5点到6点的卯时吃药,当然是借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在卯时的升势以助药势。《周易》最讲究的就是顺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