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年幼时感染过EB病毒,所谓的EB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具体尚不明确。
报告显示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其鼻咽癌死亡率随遗传代数逐渐下降。反之,生于东南亚的白种人,其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却有所提高。这表明环境因素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一些鼻咽癌的高发地区,如两广地区的居民常吃咸鱼、腌肉、腌菜等食物,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以及一定量的亚硝胺和多种化合物,容易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4.1、家族聚集现象: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
4.2、种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白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移居他处(或侨居国外),其后裔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4.3、地域集中性:鼻咽癌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4.4、易感基因: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是1、3、11、12和17号染色体,在鼻咽癌肿瘤细胞中发现多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1p、9p、9q、11q、13q、14q和16q)可能提示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肿瘤抑癌基因的变异。
1、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原发肿瘤较大,常有较重鼻塞及耳部症状,该病淋巴结转移,不单局限在颈部,全身多处淋巴结均可受累,颅神经的损伤不如鼻咽癌多见,最后需要病理确诊。
2、鼻咽部结核
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除鼻阻、涕血外,还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检查见鼻部溃疡、水肿、颜色较淡。分泌物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可伴有颈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粘连、无压痛;颈淋巴结穿刺可找到结核杆菌;PPD试验强阳性。
3、增生性病变
鼻咽顶壁、顶后壁或顶侧壁见单个或多个结节,隆起如小丘状,大小0.5cm~1cm,结节表面黏膜呈淡红色,光滑,多是在鼻咽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角化上皮潴留而形成表皮样囊肿的改变,部分是黏膜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潴留性囊肿。
4、其他
鼻咽癌还需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咽旁间隙肿瘤、颈部及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脊索瘤、桥脑小脑角肿瘤)等相鉴别。
1、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保持鼻及咽喉卫生,避免病毒感染。
2、尽量避免有害烟雾吸入,如煤油灯气,杀虫气雾剂等,并积极戒烟、戒酒。
3、有鼻咽疾病应及早就医诊治,如发现鼻涕带血或吸鼻后口中吐出带血鼻涕,以及不明原因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中耳积液等应及时作详细的鼻咽部的检查。
4、生活调理,患了鼻咽癌应避免体力上的过劳:如重体力劳动,熬夜,过度的体育锻炼等,均可使机体的内环境失衡,抵抗力下降,促使癌症复发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