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1、人患口蹄疫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通常潜伏6-7天,患者会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出现水疱。手足部和皮肤会出现水疱。
前驱期:此阶段,患者会感到全身不适,身体疲惫,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少部分患者会感到轻微的头部,头部不适和发热。
发疹期:病毒入侵本来存在疱疹的部位,口腔的水平会对饮食和吞咽造成影响,患者会出现高热,高达39度左右,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少数可至低血压、心肌炎等。
恢复期:发疹期的高热会持续数天,在发疹期,如果患者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通常可以在2周之内完全康复,并且没有其他后遗症。婴幼儿和体弱儿童和老年患者,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循环紊乱和继发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招致严重的后果。
2、口蹄疫的主要传染源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3、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人感染此病,大约经过1周左右潜伏期后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39℃以上,头痛、精神不振、呕吐等。2~3天后,口干舌燥,唇、齿、舌、咽部等出现水疱,面颊潮红,手指尖、指甲根部、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等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逐渐愈合,不留疤痕。有时还出现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一般病程不超过一周,愈后良好。但老年人患此病后病情较重。根据畜间口蹄疫流行状态,患者与病畜接触情况和病人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必要时做病毒分离及对病人血清进行检查,可以确诊。目前对本病无特效疗法,应及时隔离治疗。
预防人群感染口蹄疫发生,主要是防制畜间口蹄疫发生和流行;加强检疫,不要从有口蹄疫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牲畜及其产品;在口蹄疫常发生区进行预防接种;在流行区及封锁区禁止人畜及物品流动;捕杀疫畜及疫畜群,并作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多方面的严格消毒处理。
预防人口蹄疫主要是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如搞好饮食卫生,接触病畜时严加个人防护,采集病料(如水疱液)时应特别小心,用后衣物应做消毒处理。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