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枢椎为枕下的第1、2颈椎,为26节脊椎的引领椎。环椎以前弓后面的凹形关节面套在枢椎的齿状突上形成环齿关节,环椎以齿状突为轴转动,完成头部的大部分转动功能,这种天造地设的灵巧结构也正是该关节稳定性差、易发生半脱位的根源。引起偏位的原因,有先天畸形,新旧外伤,长年不正确的姿势,咽喉部的感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椎周软组织如关节囊的炎性水肿。
环枢关节半脱位如果压迫了患者的枕大和枕小神经以及第三枕神经,则会有枕部和颈部的疼痛情况,如果压迫了第二髓的脊髓束,会刺激三叉神经脊髓束,这样一来患者就会有眼眶、前额以及太阳穴的疼痛症状。
环枢关节半脱位,压迫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引起枕、颈部疼痛。压迫第二颈髓处的脊髓束,刺激三叉神经脊髓束,引起前额、眼眶、太阳穴疼痛。环椎横突旋转向前或后,压迫、牵拉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位于第二颈椎横突前方附近,易受环枢关节半脱位或炎症刺激的影响,颈上交感神经受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痉挛,由内耳前庭的缺血导致眩晕。亦可压迫颈动脉鞘及附着的迷走神经,影响来自颈部交感神经的心丛,产生心悸及血压异常。
环枢关节半脱位,作恶多端,认识到它的人却不多。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如果有上述症状,就可在风池穴、“后脑勺”处摸到肿胀,压痛剧烈。确诊则需要拍颈椎的环枢椎张口位和侧位片。
寰枢关节就在头颅的下方,颈椎的最上方,寰枢关节半脱位就是在外力、损伤、感染等作用下使寰枢关节的正常位置错动,并刺激或压迫局部的神经、血管、肌肉出现相应的症状,并伴有颈椎活动受限等情况者称为本病。
要想认识寰枢关节半脱位,还得先了解寰枢关节的构造和功能。大家知道人们的头颅是生命中枢,它高锯于颈椎的最顶端。头颅下方的枕骨大孔有大脑的延伸部分,延髓、颈动脉、颈静脉、椎动脉等从中通过,可谓是生命的重要部位。与枕骨大孔直接相连的是颈椎的第一椎“寰椎”和第二椎“枢椎”。
这两个椎体因为都因为其形状奇特、生理任务特殊,因此称为特殊椎体。第一颈椎即寰椎它由前后两个弓和两个侧块相互连接成环状,上与枕骨的髁部成为关节,下与第二椎枢椎形成关节。枢椎的椎体上有一个柱状的突起居中与外围的寰椎形成可转动关节,因此称为枢椎。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类型非常复杂,可有向前、向上、向下、侧向、旋转等。引起脱位的原因,有先天畸形,外伤,长年不正确的姿势,咽喉部的感染等。
环椎横突旋转向前或后,压迫﹑牵拉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位于第二颈椎横突前方附近,易受环枢关节半脱位或炎症刺激的影响,颈上交感神经受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痉挛,由内耳前庭的缺血导致眩晕。
导致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先天畸形、常年不正确的姿势、心就外伤以及咽喉部的感染等等。除此之外,导致此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椎周软组织如关节囊的炎性水肿,大家应该对其所有了解。
1、颈椎牵引
采用枕颌带床前卧式牵引法,牵引时背部垫一棉垫使胸背部加高,颈椎处于轻度过伸位。牵引重量根据少儿年龄体重,分别为1.5~2kg。牵引时间为4周,经X线片证实确已复位后解除牵引。
2、抗炎治疗
对于由于感染因素引发的环枢椎半脱位,在牵引的同时给予静点或口服抗生素治疗,待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达正常值、感染症状消除后停药。
3、颈托固定
牵引获得复位后即改用颈托固定。采用自制纸板颈托,将颈椎固定于中立位,6~8周后解除固定。
4、功能锻炼
解除颈托固定后可进行颈部前屈、后伸、转侧功能活动锻炼,一般2~3周即可达到功能恢复。
关节脱位就是因为平时生活或运动时不小心扭到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小孩子或是老人,平时应该多叮嘱孩子不能一玩起来就没有节制,特别是不能和小伙伴们玩用力牵拉的游戏,很容易就会受伤。
平时要进行运动时先做做热身活动,这对运动中避免受伤很重要。它能够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反应能力和对抗能力,从而作出最正确的反应,对减少关节脱位是有帮助的。
如果真的不小心在运动中受伤了,应该像专业运动员那样顺着势在做几个动作,比如足球运动员在冲撞后跌倒时,都会顺势翻滚,这样产生的冲击力就会被身体的多个部位分担,而不会集中在某个位置导致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