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火旺脾湿的药物调理
对于脾湿阴虚火旺的人来说,建议可以吃茵陈五苓散或葛根芩连汤,如果不嫌麻烦的话,最好就是喝葛根芩连汤,它是用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炙甘草6g一起煮水服用的,我们可以到药店按量去抓这几种药,先煮葛根,再放其它药一直水煎服即可,有清泄里热的作用,对于胸脘烦热,口干舌燥有良效。
对于脾湿胃虚,精神不振者,这时我们可以选择香砂六君子汤来治疗调理。它是一种由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广木香、砂仁、炙甘草组成的汤剂。
2、肝火旺脾湿的饮食调理
脾湿在药物调理的同时,当然饮食调理也是不可少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食疗来祛湿,比如赤小豆薏米粥就是一款不错的食疗,它的主要功效就是祛湿,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是祛湿健脾的佳品,可以经常食用,还有山药薏米芡实粥也不错,可以选择在一周内喝几次。这些对调理脾胃都很不错的。
3、肝旺脾湿与高血压的关系
高血压的发病以患者自身体质异常为基础,这种异常在发病前就已长期存在。我们的相关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大多平素(自幼)性急易怒且怒则发,有才能且喜操心劳神,方圆脸而多颧骨高,肌肉较发达而棱角分明,多不喜欢喝水或饮水过多,大便易干,易于局部出汗(如脚汗、头汗),皮肤多油脂,舌胖大。另外,较多的人易手心热,易足冷,性成熟时间延迟等。
肝气盛则性急易怒,怒则发作。同时,肝气过盛致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面红、目赤目胀等。
心火易生表现为手心热,口舌生疮,心肝气盛则使水液、精气易于向上输布,故口不渴而大便干,上盛而下弱。水湿夹热,久必生痰,肝木克土,久必气滞血瘀。痰湿热积滞于血管则血管变硬,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则交感神经紧张度高而使血管拘紧,二者长期存在,共同造成了血压的持续升高,这就是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阳能化湿,就好比太阳出来,湿气就散了。因此阳气重的人,气血旺盛、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反应敏捷,这类人体内不会有湿,一般不太会发生春困。但是有两类人就特别容易发生春困。
第一种:脾虚
这一类就相对比较麻烦,主要表现为乏力、困倦、头重、头晕,有的甚至会有恶心、食欲减退等。一般舌苔较厚腻、舌质淡,可以看到齿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水湿反过来又加重脾虚的症状,外湿加内湿,内外相和,就加重了春困的症状。”专家说,“在广东,脾虚、痰湿体质人很多。”
第二种:肝火旺
在春季宜疏肝,而如果平时肝火偏旺,比如易急躁、心慌、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在这个时候也容易因为体虚引起的困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肝胆湿热、肝火亢盛高血压患者来说,特别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提醒,有高血压的患者,出现精神不振、懒言少语、头晕、乏力、四肢沉重等症状,就不要仅仅以为是春困了,有可能就是中风。
1、缩砂仁酒
材料:砂仁30克,黄酒1斤。
制作:将砂仁研成粗末,装入白布袋中,放入盛有黄酒的干净瓶子中,浸7天可饮,每次食后饮用15~20毫升。
注意:阴虚有实热者、酒精过敏及其他有禁忌证者,不宜饮用。
2、砂仁肉桂粥
材料:砂仁3克,肉桂2克,苡仁15克。
制作:三药共研细末,每晚熬大米或小米粥一碗,加入上药服用。坚持服用能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本方简便,易消化,有营养。
3、人参砂仁酒
材料:人参20克,干姜30克,制附片10克,砂仁10克,甘草10克,白酒 750ml制作:上述药材放入盛有白酒的干净瓶子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每次食后饮用15~20毫升。
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清水、不思饮食、肠鸣下利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