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肝携带者传染吗
不论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是乙肝患者,都是具有传染性的。其是否有传染性与肝功能是否正常无关,只要体内有携带乙肝病毒,都是有传染性的。病毒载量大,传染性就强。一般通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治
2.1、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发病较缓慢,症状轻,发病日期不易确定,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如甲肝。多数病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在健康体验时才发现。另外一部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他们无论在临床上、生化上(肝功能)或组织学(肝活检)中,都没有异常改变。
2.2、乙型肝炎的诊断 可进行抗原体测定,若肝功能异常,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时,即可诊断为本病;仅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则可能为病毒携带者;如乙肝核心抗体滴度较高,也可以确诊。
3、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
3.1、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主要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
3.2、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3.3、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3.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3.5、性传播
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传染,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于乙型肝炎病人可不定隔离日期,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对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HBsAg转阴者,可恢复原工作。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3、易感人群保护乙肝疫苗高效安全,可按0、1、6月程序,三角肌肌注。血源疫苗每次10~30μg,重组疫苗5~10μg.产生的抗-HBs效价与保护作用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认为>10U/L才具有保护作用。
1、忌吸烟: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肝病患者必须戒烟。
2、忌饮酒: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
3、忌食加工食品: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4、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5、忌乱用补品: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
6、忌辛辣: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