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囊切除后可能造成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
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而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我想上述两点就是因为没有胆囊后所产生的所谓“洪水泛滥”吧。
2、胆囊切除后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脏分泌胆汁浓缩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
3、胆囊切除后会出现一些综合证
一半的PCS患者腹痛或“消化不良”(上腹部或右上腹胀满感、腹鸣、恶心、呕吐、便秘、不耐受脂肪或腹泻等)于术后数周内出现,另一半患者于术后数月或数年内出现症状。这些症状为非特异性的,依潜在的病因不同而不同,但常包括右上腹或上腹部的疼痛,多见于餐后,呈锐痛。
其他症状则可能有烧心、嗳气、呕吐及对多脂饮食不能耐受。少数患者可有严重的胆囊炎或胰腺炎,疼痛剧烈并可伴有发热、黄疸或呕吐。与症状轻微或无特殊症状者相比,对这类患者进行检查常易于揭示出明确的疾病。体检除能发现明显黄疸外,常不具备特殊价值。
手术后,由于胃肠受到刺激,蠕动减少,肝脏功能受到抑制,胆汁分泌量降低,会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所以,术后1~2天,应严格禁食,宜用静脉滴注补充各种营养。第3天起可视情况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藕粉、果汁等,随后再逐渐改为脱脂牛奶加甜面包、大米稀粥、豆腐羹、枣泥米糊以及面食类等。
在术后1个月内,应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禁食高脂肪类和煎炸食品。有人认为,“病灶”除去后,就可以改变过去的低脂肪饮食了,这是错误的。胆囊切除后,将失去调节胆汁排入肠道的功能,对脂肪的消化能力相应减弱。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要消化较多量的脂肪类食物,那是力所不及的,会造成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减少脂肪类摄入,主要指不吃或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也不宜吃各类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
1、补充优质蛋白质。
补充充足的低脂优质蛋白质,有利于修复因胆囊炎和胆石症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可以选择鱼、虾、禽、豆腐及少油的豆制品等食物。
2、补充膳食纤维。
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
3、摄入足量的蔬菜水果。
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大于500克,水果至少有2种,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并且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减少脂肪和糖的吸收。
4、戒烟酒及少食冷、硬、辛辣食物。
吸烟酗酒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一定要戒烟戒酒。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和胡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