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丙肝病毒携带者严重吗
丙肝携带者也是指感染了丙肝病毒、没有相应的丙肝症状和体征、ALT正常的人群。根据丙肝患者体内ALT的水平可将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三种类型,即慢性持续型(ALT呈慢性持续性升高)、反复异常型(ALT呈反复明显的波动)和健康携带型(ALT正常)。
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国国际生命医学工程院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就没有将“丙肝健康携带型”作为丙肝携带者的一个类型提出来,而是直接把它划归于慢性丙型肝炎之中。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原来,在慢性丙肝患者中约有30%的人其ALT是正常的,约有40%的人其ALT低于2倍正常值的上限(80单位)。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出现了轻度肝损伤,但仍有一部分人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在这种情况下若再将这部分人称为健康的丙肝携带者显然是不适宜的。
2、丙肝携带者的症状
丙肝携带者初期没什么明显病症特征,但是也有一些丙肝携带者会出现丙肝症状,大家了解丙肝的知识,有助于及早发现治疗丙肝。 丙肝携带者都可能会出现疲倦乏力的症状,这种症状会持续存在,即使这种极度疲倦感会持续,尽管充分休息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丙肝携带者还会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疼痛、皮肤搔痒、记忆减退等症状。
3、丙肝病毒携带其他症状
右上1/4腹部感觉不舒服(在右侧肋缘以下位置)、疲劳、反胃恶心和呕吐、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搔痒,通常没有皮疹、睡眠不好、感觉消沉、头脑不爽,以短期的记忆困难、集中精神困难和长时间从事同一工作的困难为特征。且丙肝症状会在丙肝病毒携带感染的最早阶段出现,但通常是逐步发展的。它们并不直接表明丙肝病毒携带病情发展到某个阶段或者代替任何特定的肝脏测试。
1、血液传播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1、每个输血后的病人,要定期查肝功能和抗-HBC,发现肝大、肝脏脂肪病变后,要查抗-HBC。丙肝的特点之一就是发病后即使到了肝硬化程度也可以出现肝大、脂肪肝,这往往会误导经验不足的医生按脂肪肝进行处理,而不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2、继续强制推行对献血员和器官捐献者做丙肝病毒抗体筛查,必须是阴性者才能献血或捐献器官。所有血液和血液制品一定要保证没有丙肝病毒的存在,不可将血液当补品随意输入,也不可输入献血者刚抽出的鲜血。
3、夫妻如果计划要小宝宝时,在怀孕前双方做一次丙型肝炎病毒标准物检查。如在母亲进入围产期时查出阳性,也要尽可能地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婴儿出生后2-6个月,要检查两次HCV-RNA。
4、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防范意识。不要随便扎耳朵眼、文身、文眉、文眼线。如果家庭成员或同事中有人得了丙肝,不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