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食疗养生 >> 养胃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急性胃炎打针,急性胃炎,养胃
2017-10-04阅读:9749 学员编辑 收藏

文章目录

一、急性胃炎用打针吗
二、急性胃炎如何正确判断
三、急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急性胃炎用打针吗

1、急性胃炎用打针吗

急性肠胃炎不一定都要打针或输液点滴,如果病情严重的话则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打针或输液治疗。急性肠胃炎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而引起的。而小儿急性胃肠炎是由于胃肠道功能比较差,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稍有不适就容易发病。若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失水较多,需补充液体打点滴,同时可供给鲜果汁、藕粉、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酌情多饮开水、淡盐水。

2、急性胃炎如何安排饮食

急性肠胃炎治疗过程中,要避忌很多食物,油腻食物不宜食用,如肥肉、奶油、煎炸食物等食物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应食用,如辣椒、酒、洋葱、咖喱、胡椒粉、芥末粉、浓咖啡等,硬质和高纤维食物也不宜食用。

急性胃炎用打针吗

稀饭要尽量熬煮得烂一些,不要米粒生硬的稀饭。菜肴以嫩的青菜为主,青菜不要纤维太高的,肉类少吃一点,肉类尽量清煮,不要加姜蒜八角等刺激性香料。

3、急性胃炎怎么办

少吃多喝。得了急性肠胃炎后应该做到少吃多喝,因为此时肠胃处于很虚弱的情况下,再进行大量消化吸收可能致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并且在急性肠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常出现反复呕吐和腹泻的情况,身体流失的水分较多,严重者甚至会脱水,所以这时要多喝温的盐开水,补充身体水分和电解质。

吃助消化的食物。在急性肠胃炎的患病过程中,肠胃的消化速度较慢,所以吃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片、陈皮等,不仅吃胃药

吃胃药。急性肠胃炎的发病很突然,所以平时也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胃药在身边,肠胃炎发作后及时吃药,以缓解身体不适的症状。当然,胃药也不能随便吃,胃病分很多种,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有利于肠胃的消化,还能给虚弱的身体补充营养。

热敷腹部。急性肠胃炎发作后如有腹痛的情况还可以用热敷的方法减轻疼痛。拿一个热水袋放在腹部,这样的热敷法也可以有效的缓解胃痛。

急性胃炎如何正确判断

急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有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机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有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一种因细菌感染所致的多发性肠胃疾病,一般在进食2~4小时以后发病,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无食欲、恶心呕吐等症状,因常伴发肠炎而有腹泻,严重者发热、脱水、酸中毒并伴有呕血和黑粪。主要症状为:

上腹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少数患者出现剧痛。位置在胃脘正中偏左或脐周,可能伴腹部饱胀、不适。

急性胃炎用打针吗

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患者吐后感觉舒服,也有的患者甚至呕吐出黄色胆汁或胃酸。

腹泻伴发肠炎者出现腹泻,可为稀便和水样便,色黄,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

脱水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失水过多引起,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症状,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脉数。

急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1、物理因素导致急性胃炎

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如浓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过于粗糙的食物均可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

急性胃炎用打针吗

2、化学因素导致急性胃炎

阿司匹林等药物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黏液减少,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减弱,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还可使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胃黏膜的修复亦受到影响。

3、生物因素导致急性胃炎

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亦可合并肠炎,且发病更快。近年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渐多。

4、精神、神经因素导致急性胃炎

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急重症的危急状态,以及机体的变态(过敏)反应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损害。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