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母婴养生 >> 备孕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如何预防弓形虫病
2015-11-03阅读:9714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如何预防弓形虫病?很多妈咪由于孕期不小心,让新生儿患上了弓形虫病,下面教你如何预防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都是宠物惹的祸

准备怀孕,“过来人”闺密会告诉你,准备怀孕前三个月去打一针“TORCH”预防针吧,为宝宝“买”个保险。TORCH是指什么呢? TORCH是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的总称。T指弓形虫(TOX),O指其他病毒(主要指妊娠合并梅毒等),R指风疹病毒(RV),C指巨细胞病毒(CMV),H指单纯疱疹病毒(HSV)。孕妇在感染TORCH后,自身症状多很轻微,甚至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但这几种病原体都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导致胚胎停止发育、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等,甚至影响到宝宝出生后的智力发育,造成终身后遗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

但是,来源于宠物的“弓形虫”(TOX),却给不少准备怀宝宝的未来妈咪带来了困扰。 什么是弓形虫和弓形虫病 弓形虫是依附在动物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弓形虫病的传染源,特别是感染弓形虫病的猫,是弓形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他如猪、牛、羊、兔、狗、鸡、鸭、鹅等,也都会传染弓形虫病。猫感染弓形虫后在其组织中形成包囊,在肌肉中也会有包囊存在,虫卵从猫的粪便中排出。

如何预防弓形虫病_弓形虫病的由来

弓形虫病的传染方式

(1)垂直传播:孕妇初次感染此病,可通过胎盘的途径感染胎宝宝,生出先天性弓形虫患儿。

(2)经口和胃肠道传染: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蛋、乳类都可能传染此病;如果吃了感染弓形虫病的猫污染的食物和水,用过被污染的餐具,或抚摸带病原体的猫,手未清洗、消毒就接触口,均可感染。

(3)经皮肤黏膜感染:实验室人员、屠宰厂、肉联厂工人,因接触弓形虫病人的标本或接触感染的动物,通过刺伤的皮肤感染。 弓形虫病对宝宝的危害 孕妇初次感染弓形虫病,多数无症状,但也有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据报道,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在东京为0.26%,巴黎0.8%,纽约0.36%,孕妇感染后,其胎宝宝的感染率可达34%~40%。我国孕妇感染率在4%~9%。弓形虫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宝宝,造成胎宝宝先天性感染。

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其中感染的婴儿以神经管畸形最多见:宝宝出生后表现为小头畸形、脑积水、癫痫发作,造成智力落后等。有些新生儿出生时无特殊体征,仅表现为低体重、贫血、黄疸等,但逐渐出现抽搐、脑膜炎、脑钙化,感染的婴儿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发生脉络膜视网膜炎而失明。

弓形虫感染对胎宝宝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孕妈咪感染的时期、感染虫株的毒力,母亲抗体的形成及抗体向胎宝宝移行等因素有关。孕妈咪在孕早、中、晚期感染弓形虫的,胎宝宝的感染率分别为17%、25%、65%,但胎宝宝损伤程度与胎龄呈相反关系,即感染越早,宝宝受损越严重,当感染发生在前3个月时,大多引起流产或胎宝宝发育缺陷,幸存的宝宝智力发育也受会到严重影响。如果在妊娠中期感染,多出现死胎、早产和严重脑眼疾患。若在妊娠晚期感染,因胎宝宝已逐渐成熟,发育可正常,也可能出现早产或出生后才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孕前已有慢性感染的妇女,胎宝宝得病的机会反而较少。

如何预防弓形虫病?

1、尽量少接触宠物,定期给宠物做弓形虫检测,注意宠物的卫生,接触宠物后立即洗手,宠物粪便最好别接触。

2、如果养了宠物,尽量不让猫狗在外面捕食,不用生肉喂猫狗,喂熟食和成品猫粮狗粮。不把它们盛食物的碗和其他东西放在一起。

3、只吃熟透的肉食,特别是猪肉、牛肉和羊肉。

4、加工生肉后,吃东西前都要洗手。

5、切过生肉的切菜板和刀用烧开的水清洗。

6、清洗蔬菜和水果要彻底,除去全部残留污染物。

7、不喝未消毒的牛奶和其它奶制品。

除了以上的内容,下面小编小编提醒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带来健康的宝宝哦。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