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怎样给小儿服中药呢?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差,吞咽动作慢,喂服中药时要耐心、细致,并注意观察面色和呼吸,防止药物呛入气管。下面小编为你介绍怎样给小儿服中药。
1岁以下的小儿:胃容量较小,药物应浓煎至50~70毫升,每次10毫升,分5~6次喂服。这时的小儿其味觉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将中药汤液装在奶瓶里,让患儿吸吮。一般应先喂药后再喂奶。对于体质差的小儿,也可用鱼肝油滴管慢慢滴入。
1~3岁的小儿:每天的中药量约150毫升,每次30~40毫升,分4~5次服用。这个时期的小儿味觉非常敏感,对苦味特别反感,往往食入即吐。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情况下,可在药物内加入白糖、冰糖等调味品,以减轻其苦味。其喂服方法,一般采用被动给药法,即将病儿抱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软管吸满中药,将管口放在病儿口腔黏膜与臼齿间慢慢挤滴;因体位的作用,药液会慢慢进入口内而咽下。如果小儿含在口中不肯吞下,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儿两颊,以促使其吞咽。喂服药液时,应注意小儿吞咽速度,若出现呛咳,要立即停服,并抱起病孩轻拍背部,以使药液咳出气管。
3岁以上的小儿:每天的中药量为300~400毫升,每次80~100毫升,分3~4次服完。这时小儿的思维已较成熟,大多数都具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对这类小儿主要在于循循诱导、耐心解释,不要轻易打骂患儿,以免使患儿产生对抗情绪。要积极鼓励患儿吃药,并在服药后奖赏一些平时喜爱吃的食品,使小儿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若经耐心劝说无效,也可采用被动给药法。
应当指出的是,被动给药时不能采用捏鼻子硬灌或将药液与乳汁混在一起服用。因为捏鼻子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药物与乳汁混在一起,很易产生凝结现象,降低药物的疗效。此外,让妈妈替孩子吃药的“过奶”方法也不科学,因为从奶汁中分泌的药物成分非常少,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小儿如何服中药
给孩子喂药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分几次服,慢性疾病可以少几次。如感冒高热、肺炎咳喘等,一日内可分4~5次服;而哮喘则根据发病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一次,另再服2次,若昼夜持续发作者,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等。小儿服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乳幼儿,可以先吃几口药,喂少许甜食,慢慢再喂。对拒服汤药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入,使之自然吞下。汤药中可加适量调味品,药味酸苦,可加入适量白糖、冰糖,一般应该在服药后给孩子吃一些糖等。此外,小儿服用丸剂、片剂,必须研成细末调服。散剂可调在米汤、饮料内服用。此外尚须注意3点:
1、服药的时间、温度: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后2~3小时为宜,不要与进餐时间相近,量多者可分数次间歇给药。凡调理补益的丸药、膏剂,可在清晨空腹或临睡时吞服或温服;驱虫的药物,宜空腹服用,有利于驱虫;消食导滞的药物,宜饭后服,以健脾胃,帮助消化。汤剂一般应温服,发表药要趁热服,使之容易起发汗解表作用,有利于邪从汗解。高热、口渴、喜饮冷的患儿,中药可冷服。呕吐者或婴幼儿可分多次喂服,以免把药吐掉。如属中西药物同时并用者,中药需与西药分开服用。
2、要注意不同年龄服药要求:新生儿吸收能力差,胃容量小,于喂奶前一小时左右给药为妥,喂药时可把药物进一步浓缩,用奶瓶喂服,或加少量糖。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须待吞咽后再滴第二管。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或引起窒息。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婴幼儿患肺炎咳喘时,因有气急,喂药不能太快,如有剧咳出现,则暂停片刻,再行喂药。对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由于多半已经懂事,能自动服药,但常有害怕和拒服现象,必须说服鼓励,尽量不采用强行喂药的方法。
3、要掌握危重昏迷病儿的喂药方法:危重昏迷患儿反应差,无吞咽动作,可鼻饲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