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源于中国古代,也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艾灸的治疗方法与针灸相类似,并且都有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什么是艾灸?通过下面的叙述后你就知道了。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消肿活血、祛寒湿等功能。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去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艾草也被誉为百草之王。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灸是用易燃的艾绒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艾灸的方法在古代主要应用的是瘢痕灸,用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很容易出现灸疮和疤痕。现代多用的是温和灸,用艾条或是艾灸罐间接施灸,比较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艾灸具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现代多用来养生保健,治疗常见病,对亚健康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我国古代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艾灸,就是中医古老的针灸疗法之一,即用艾条熏灸穴位以治病。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艾灸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狠少包含艾灸的内容。通常人们误以为针和灸,不就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针和灸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是,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特别是两者治疗的范围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是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的确有许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现在你知道了艾灸是什么了吧,艾灸的缺点就是治疗过程中会有疼痛感觉,而且刚做完艾灸皮肤会有红块,有些人还会有过敏的反应。更多有关艾灸方面的内容,请关注小编刮痧拔罐频道。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