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心理健康 >> 儿童心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孩子,避免打骂孩子
2017-01-23阅读:10918 学员编辑 收藏
一、避免打骂孩子的方法
二、教育孩子的禁忌
三、教育孩子的方法

避免打骂孩子的方法

1、避免打骂孩子的方法

1.1、先把事情弄清楚。遇事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事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自然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而的情绪,也可能发现孩子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自然就避免打骂孩子了。

1.2、别在愤怒的时候教育孩子。一般来讲,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1.3、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如果孩子是成人,你会随意打骂吗?想来不会。孩子虽然未成人,但也是人,应该得到尊重。况且,你若真正放下父母的架子,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一样不随意打骂,孩子自会投桃报李,尊重你和你的意见。

1.4、适度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时候,孩子挨打是因为未能达到父母的标准。事实上,打骂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不过是父母发泄情绪的手段。

避免打骂孩子的方法

2、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3、打骂孩子的危害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

打骂孩子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允许孩子有半点差错或异议,使孩子感受不到亲子之情和慈母之爱,使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体力智力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

教育孩子的禁忌

避免打骂孩子的方法

忌一对一答。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避免一问一答的方式,也就是父母提问,孩子回答,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烦躁。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想回答,而且这种方式会让孩子疏远,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远离,并不利于无距离的沟通交流。

忌一直沉默。很多家长并不经常和孩子沟通,而是沉默着听孩子说话。这样的敷衍行为并不是交流,而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惹父母烦了,反而越来越减少说话的次数,也就跟着变得沉默。因此家长们需要给孩子建立起一个标准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能够和自己表达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多说话,平等的沟通,促进孩子和自己的关系增进,也让孩子能够开阔心扉,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忌吓唬孩子。有的家长会喜欢吓唬孩子。因为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玩笑,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说的话是真的,于是便会产生心理负担,所以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沟通方法,不要吓唬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法

避免打骂孩子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