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当我们遇到令自己烦心的事情时,总是感觉内心当中会燃气一团火,因此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这团伙就是我们所说的怒火。愤怒是魔鬼,一点都没错,因为愤怒常常会影响......
当我们遇到令自己烦心的事情时,总是感觉内心当中会燃气一团火,因此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这团伙就是我们所说的怒火。愤怒是魔鬼,一点都没错,因为愤怒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下面,小编来教大家如何浇灭心中的怒火。
炸药型
一点就着劝不住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再把衣服扔地上,我就跟你离婚!”也许把你逼到“爆炸”边缘并不容易,但当这一刻来临时,便会地动山摇,让你恨不得把全世界掀个底朝天。
为何会这样:你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怒气,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把它咽下去,直到再也咽不下更多。渐渐地,你的“怒点”便会很低,即使是小事也会一触即发。
后果:暴怒的人很难换位思考,从而可能说出事后难以解释或弥补的话语,甚至做出让你悔恨一生的举动。
如何改变:1.等待怒气消解。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此时不妨深呼吸,或者在心中默数10个数,然后你会发现,那团即将爆发的怒火渐渐熄灭了。李君建议,最好的默数不是从1数到10,而要有规律地跳着数,比如1-4-7-10-13……在数数时做点加减法运算,更容易让理性回归大脑。2.掌控自己的情绪。稍稍改变表达感受的措辞,比如轻轻说一句“你的做法让我生气了”,比满口脏话更有效。
偷摸型
背地里搞小动作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哼!不让我看球赛,我就把你的肥皂剧偷偷删掉!”你并不打算压抑内心的愤怒,只是表达方式没那么正大光明而已。
为何会这样:有些人天生谨小慎微,不喜欢与他人正面交锋,但也不愿默默做个受气包,于是就会在背后做手脚。
后果:惹到你的人确实很难受,但你的目的无非是让别人也过不好,而不是努力争取让自己过得舒服些,结果就是“双输”,甚至众叛亲离,因为没人爱跟一个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交往。
如何改变:1.允许自己适当表达愤怒。李建明表示,发脾气本无可厚非,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传递内心诉求,预防不愉快事件再次发生。但要遵守一个信条:可以拿出魄力与人交锋,但要拒绝伤害性行为。2.为自己争取。与其采取故意不交工作报告的方式泄愤,倒不如鼓足勇气告诉老板,你的工作量已经长期超负荷了。这的确不容易,但总好过背上“小人”的坏名声。3.学会控制局面。觉得自己承担太多,不妨着手改变局面。比如独自收拾屋子很吃力,就赶紧动员室友参与进来,而不是一个人发愁。
习惯型
成天一副坏脸色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烦死了!不要总借我的剪刀,自己不能买一个吗?”总为小事发脾气,意味着发火已经是你表达情绪的默认“选项”了。
为何会这样: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或者愤怒情绪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那么在这些愤怒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你不敢正视或不曾留意的怨恨、遗憾、挫败。也许是因为嫉妒同事升职,也许是感情一直不温不火,也许是生存压力太大了。
后果:总是习惯性地发脾气,家人、朋友、同事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怕了你,甚至避免与你接触,让你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如何改变:1.找到问题的核心。你究竟在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深入发掘内心,你会发现,同事借剪刀、老公乱丢垃圾、室友不收拾屋子之类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怒。如果无法找到源头,需要咨询心理医生。2.察觉愤怒的迹象。这类人常常说话冲、脸色差却不自知,一不留神就伤害了他人。留意自己的行为和感觉,比如手在不知不觉中攥成了拳头,困兽般不停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当你能够灵敏地觉察到自己快要生气时的种种迹象时,便可做些努力平息即将到来的怒气。3.想象平和的画面。在被怒火包围之前,试着想象一下:你的呼吸是一片云,你可以看到空气被吸进鼻子又呼出来。做得好的话,每次呼吸都会变得深而平静,愤怒也随之消退。
还有一种人,在发怒的时候总是把责任归结在自己的身上,可以说,这种类型的人都是自虐型的。总是不断地对自己宣泄情绪,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失望的心理,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所以,要想平息这种怒火,那么就需要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开导自己,要找回自信心。
小编导读:你知道怎样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吗?如何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可能在生活当中,大多数人比较在意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下面为您解答怎样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
怎样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
请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
香港目前有一个“心理互惠”组织,专门为家庭建立心理互助组。他们发现,现代社会,普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达60%以上,而最先能发现他们异状的,正是他们的亲友们。所以,不妨试着和你的家人及朋友约定,经常互相留意对方是否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越及时提醒,你所受的“心伤”就会越小。
记录自己的思想
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大脑常常处于波动型状态,即在某个特殊时段,心理问题会特别严重,但她个人却并不自知。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担忧,不妨养成记日记或定时录下心声的习惯,然后每隔一周集中回顾。这种多重检视,对于发现自己的心理疾病,会有很神奇的效果。
多阅读相关心理书籍
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因为它几乎会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以高频出现,但可怕的是你对它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在闲暇时间多阅读一些相关的入门知识,能够有效地帮助你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道理,和你平时护肤一样,发现小痘痘,就需要用控油产品;而肤质干了就要补水!
儿童心理问题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 成失聪。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四、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五、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