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心理健康 >> 职场心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偏向家庭还是事业?
2015-10-19阅读:9266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偏向家庭还是事业?现在的女性不同以前,除了要照顾好家庭,还要有自己的事业,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出现无法兼得的情况。下面分享职场丽人如何将事业和家庭平衡的一些观点,应该偏向家庭还是事业?

偏向家庭还是事业?_家庭与事业该如何兼顾

现在的女性不同以前,除了要照顾好家庭,还要有自己的事业,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出现无法兼得的情况。因此,事业变得一塌糊涂,家庭遭受背离,处理不好真心觉得好累。但你知道吗,生活的中心应该是自己。事业和家庭只是让你快乐和安慰的一个调节剂,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首先在工作中,学会去享受。这里就关系到了一份你感兴趣的工作,只要你感兴趣,还怕做的不好没有高薪吗?因此,不要去抱怨你的工作,应该反过头来看看这份工作是你喜欢的吗。如果你是已经入职很久的女性,不想轻言放弃已有的小成就,那就要懂得如何借助周遭的因素让自己更轻松自如。

其次就是家庭,家庭包括婚姻也包括儿女。在满足家人的生活需求时,学会多倾听家人的心里话。有时候生活除了生还有活,因此精神世界很重要。只有顺畅的沟通才能知道家人需要的是什么,你也能很容易满足大家,自己也不会太累。

1首先职业女性要调整和完善自我。要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自己的情绪状况有客观的评价能力和理性的掌控能力。许多职业女性在外面发号施令、勇于奉献,回到家,对孩子和爱人常常不是有一种“委屈感”就是有一种“负罪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就会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和压抑。

2其次,职业女性要学会及时转换角色,避免“角色固着”。所谓“角色固着” 就是沉溺于某个角色之中,不能及时转化到其他的角色中去。职业女性要善于区分工作和家庭角色的不同要求,在家庭中要学会以柔制刚,及时沟通,谋求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3第三,家庭成员和社会要给予她们支持和理解。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是不仅仅是女性的事情。过去,由于性别分工差异,“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女性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事务。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职场,但人们认为女性应该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观念并没有那么快地发生变化。仍有很多男人抱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如果职场女性想取得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两方面都不耽误,就必须得到另一半的理解和支持,双方都要有“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意识和行为。虽然,夫妻双方都有事业,但是两个人应该多沟通,获取对方理解和支持,统筹安排,把家庭的事情和两个人的工作规划协调好。两个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同时在忙工作,可以在自己工作不忙的时间里,多帮对方承担一些。这样才能在自己工作忙的时候,得到对方更多的支持。女性要积极争取另一半的帮助,采取沟通协商的办法,而不是超出自己能力去承担家务,然后向一半抱怨发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可能做好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4第四,提高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效率。女性的职场痛苦有的时候来自不能陪着孩子并照顾他们。不要过度地照顾孩子剥夺他成长的机会: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妈妈角色时,不要认为孩子的什么事情都需要你的帮助。相反,给孩子一些空间, 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处理事情,反而能培养他们更强的能力。

有一个美国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兔子家族的故事,兔子妈妈生了20只兔宝宝。家庭成员有兔子爷爷、奶奶,兔子妈妈和20只兔宝宝。兔子妈妈象管理企业一样来管理,如,周一宝宝一和宝宝二扫地,宝宝三和宝宝四做蛋糕……定期还岗位轮换,开运动会等等,兔子爷爷、奶奶做裁判。结果,整个家庭非常和谐,美满。这是美国社会从小教给孩子如何把管理理念用于家庭管理,告诉我们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和帮助,不一定由妈妈一个角色来承担。

其实,如果你不注重效率,再多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也是没有用的。因此,珍惜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有限时间,提高谈话质量,考虑融入情感交流的成分。很多孩子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生活的照顾,可以由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完成,但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情感的部分,却是社会支持系统不能够替代的,因此,这部分应该是女性与孩子交流的重点。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