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民间偏方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辛智科治脾胃病经验
2015-10-23阅读:9350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有丰富经验,取得……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有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人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将辛智科教授对脾胃病的认识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对脾胃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食物入胃,胃主受纳腐化,脾主吸收输布,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气主升,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腐熟消化,主降浊。辛智科教授认为脾胃并居人体之中央,为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升降出入的运行状态全赖气化。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之本,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有明代张景岳“安五脏以治脾胃”之观点。

辛智科教授从脾胃的生理特点出发,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胃病发病的机理,多由气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郁滞、运化无力所致。脾胃病尽管症状不一,病名各异,轻重有别,但其表现形式,都是在升降出入上出了问题,不是太过,便是不及,失之和谐与平衡,此乃脾胃病病机之关键。

辨证论治的特色

强调升降有度,贵在通和

辛智科教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紧紧抓住其生理病理特点,从脾胃入手,分清虚实寒热,诊病看人重整体;紧扣病机,注重用药升降有度,降中有升,升中有降,欲降先升,清升浊降,升降得宜;分清主次,通和为贵。具体病种病证治疗中,常以一方为主,执简驭繁,随证施治,加减变化,务求胃腑通畅舒和,升降出入有序。

注重审证求因,治疗求本

辛智科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问诊细,视角广,既重视脾胃病本身病变,更重视全身病变反应,既重视脾胃病所呈现的主证,也不忽视次症的出现。从情绪变化、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方面搜寻有用的辨证线索和用药依据,注重患者全身病态反应所出现的证,力求审证求因,治疗求本,本之于人。从人的整体角度认识和把握脾胃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个体性。很难确切地说哪个方可治疗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等具体病种,临证治疗上更多强调的是随证施治、方证对应,淡化方病对应、专病专方。

用药讲究轻灵,慎用虫类

在脾胃病组方用药中,辛智科教授讲究轻灵平淡,平淡出奇,中病即止,注重治病用药不伤人不伤胃,时时注意顾护胃气,治疗胃肠病,不用或慎用矿物类和虫类药,慎用大补大泻之药,不滥用活血化瘀药。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药简方精讲平衡,脾胃和谐促健康,强调“阴阳自和”“胃气和,则愈”。

重视调理饮食,舒畅情志

辛智科教授非常重视对脾胃病人饮食的指导和心理疏导。并认为脾胃病根据不同的症状,应少食辛辣、生冷和刺激性食物。饮食规律,不宜过饱和偏食。临证中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解释病症的发展机理,化解患者对病症的恐惧和不安,21nx.com同情患者之苦,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减少或缓解各种身心压力,安养心神,调理脾胃,综合施策,心理、饮食和药物的治疗有机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脾虚食易停滞胃腑,善用消导

在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中,不论属于哪类证型,或多或少都伴有伤食停滞、食欲减退、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等症,辛智科教授在方药运用中,常在辨证基础上,善用焦三仙等消导之类药物予以配合治疗,恢复脾胃的吸纳功能,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善食胃气强,太饿伤脾,太饱伤气,食无求饱,贵在能节。正如《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言:“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