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病因病机分析
2013-12-30阅读:9315 学员编辑 收藏
本病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小儿外感风邪,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人,侵犯肺卫,肺失宣降,清肃之令不行,致肺被邪束,闭郁不宣,化热烁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发热等肺气闭塞的证候,发为肺炎喘嗽。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司腠理开合,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其性以宣发肃降为顺,肺闭气郁为逆。邪气闭郁于肺,肺失清宣肃降,水液输化无权,则凝而为痰,痰滞肺络,阻于气道,以致肺气上逆,为咳为喘,喉中痰鸣;若外邪入里化热,热邪炽盛,灼津炼液成痰,痰热交结,壅于气道,痰随气逆,则壮热烦渴,喘嗽多痰,喉问痰鸣辘辘。
肺主气而朝百脉,若邪气壅盛或正气虚弱,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由肺而涉及到其他脏腑。如肺失肃降,可影响脾胃升降失司,以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若热毒之邪炽盛,热炽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又可致神昏、抽搐之变证。肺主气,心主血,肝藏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肺气闭塞,气机不利,则血流不畅,脉道涩滞,故重症患儿常有颜面苍白、青紫,唇甲发紫,舌质紫暗等气滞血瘀的征象;若正不胜邪,气滞血瘀加重,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甚而心阳虚衰,并使肝脏藏血失调,临床出现呼吸不利,或喘促息微,颜面唇甲发绀,胁下痞块增大,肢端逆冷,皮肤紫纹等危重症。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