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携手 抵制自杀行为
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预防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共同携手 抵制自杀行为
2015-12-24阅读:9756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人若到了非自杀不可的地步,该是何等的悲惨与不幸啊!……

人若到了非自杀不可的地步,该是何等的悲惨与不幸啊!


照道理讲,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可是从各种报导中,看到不同年龄、职业的人“自杀”!世界各地所列出的“自杀”统计数字,一天比一天多,一年比一年多。在各个角落发生的自杀事件比公布的数目更多。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这些认为“除了自杀,别无他法可想”的人,白白地断送生命,却不知道死后又永远的受苦,我们感觉非常的悲痛与沉重!

自杀的原因虽然复杂而不相同,但是人到了自杀的时候,总以为从此“一了百了”、“从此解脱”。可是,死,真能一了百了吗?我们观察自杀的案子,有那一件不是为他的后人、亲友留下一肩沉重、痛苦的担子?自杀,只不过把责任转嫁给别人,将问题转嫁给社会。因此,自杀怎么可以算是“解脱”呢?所以实在无法令人想像自杀者的理性何在?

据说,自杀后被亲友发现,送到医院救治而生还的,比自杀而死的人,比率更高。各位想想,长年累月加起来,因自杀而死的人数,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世间最不幸、最悲惨的事,有过于自杀这件事的吗?

死,能一了百了吗?在他将死未死的时候,所忍受的痛苦,那种惨况,是不是令当事人后悔莫及呢?我们觉得奇怪,一个人既然对人生问题的根结还没有弄清楚,何以就把宝贵的生命,在一时想不开的景况下,白白地断送?他有没有想到他的“父母亲友……”将如何承担他的自寻短见?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非常可怕,尤其是自杀而死,千万不可尝试。自杀,不仅在“弥留”的那一刻,要受椎心痛楚的煎熬,死后(如果你相信宗教,承认灵魂的话),灵魂所遭遇的惨痛,比临死时还要增加千万倍。所以,对“死”的问题稍有研究的人,听到有人自杀了,便生悲悯之心,想尽办法去救他。务必使每个人都知道“自杀”并不是“解脱”,而且更不是“一了百了”!

现实生活中,多数自杀者一般都是为了“婚姻、生计、债务、久病不愈、苦恼无法解决”等问题而出此下策。尤其当科学越是发达、社会形态越是复杂、人际关系越是冷漠的时代,自杀之人更多。因此,为了拯救这些徘徊在“歧路”上迷途的人们,就全靠大家来关心他们,开导他们,提醒他们,使他们——彻底醒悟,不要走极端。

我们谨在此大声疾呼,普劝同胞们,共发悲悯心。当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防范自杀要靠全社会努力

金融危机诱发人们产生“心理危机”;都市的各精神卫生中心和医疗机构中,失眠、心理和精神科室门诊人满为患……全国两会上,蓝闽波委员提出一个新观点:社会救助的理念和内涵要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精神二元复合性救助体系转变。

蓝闽波告诉记者,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4。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显示,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到目前为止,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蓝闽波认为,要降低患心理疾病、抑郁人群的数量,防止自杀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干预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在中学、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建立精神救助体系。

蓝闽波提出,要把社会心理危机管理纳入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之中,而非仅仅靠民间志愿者组织。建立国家一级自杀预防协调组织,各地建立危机干预或自杀预防中心,开展社区自杀预防服务。对可能有突发心理恶性事件的人群,建立保密性的跟踪档案。建立由120、110、心理专业机构、社会公益性心理救助组织组成的及时干预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还应建立专业化队伍,医疗领域要建立常见心理与精神疾病的常用药品安全剂量紧急发放平台与窗口,方便患者紧急自救。

纠正有关自杀的6个谬误

1.不能和想要自杀的人谈论自杀,因为谈论自杀会诱发其自杀的行为。

事实并不是这样。以温和的、镇定、接纳的态度与对方交谈,可以让对方重新思考,可以赢得时间来做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接纳对想要自杀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苦闷会得到宣泄,他们的情绪会得到承托。有可能他们会因为这些温暖而留恋世界,把跨出去的那只脚收回来。

2.把自杀挂在嘴边的人不会自杀。

确实有一些人是这样。但也有一些自杀者会在发出预警信号后实施自杀,据研究80%的人自杀死亡者生前曾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和求救声。当我们没法辨别对方属于哪一种时,最安全的策略是充分重视。

3.有过一次自杀念头的人总会想自杀。

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之间有一段长长的路。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危机时都曾动过一死了之的念头,但这只是短暂的念头,过后往往会克服危机,重新投入生活。

4.当一个人自杀行为未遂后,危机就结束了。

这不完全正确。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只是用自杀去威胁别人,自杀未遂、达到目的后会停止。但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因偶然原因自杀未遂,连续实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些状态转变非常快、非常好的自杀未遂者值得关注,因为其背后可能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5.自杀是冲动性行为。

这不完全正确。那些受到强烈情绪支配的自杀,确实有可能是冲动行为,但有些自杀行为是在强大理性支配下的行为,会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

6.只有严重的抑郁症者才会自杀。

不完全正确。有些严重的抑郁症者可能连实施自杀的动力和精力都没有了。那些处于抑郁加重、想要摆脱又无力摆脱的人自杀的危险性最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