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护理治疗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专家讲堂: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2015-12-24阅读:9322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由于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所以提醒大家,对它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用药之后血糖正常了,病就好了,就不需要用药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个病是会越来越严重的。……

本期主讲专家彭小兰,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年,擅长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病等。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日上午。[详情]

彭小兰给患者讲解口服降糖药的知识

前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

所谓进展性疾病,也就是说它会越来越重。糖尿病的病程发展及治疗方式可概括为3个阶段:

1、当糖尿病较轻的时候,即胰岛B细胞的功能尚存在时,这时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控制病情;

2、如果糖尿病较轻的时候没有控制好,胰岛B细胞的功能将慢慢减弱,这个时候,需要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加上口服降糖药的治疗;

3、糖尿病再发展下去,胰岛B细胞的功能越来越差甚至趋于衰竭,这个时候,就必须使用胰岛素的治疗才能控制血糖了。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所以提醒大家,对它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用药之后血糖正常了,病就好了,就不需要用药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个病是会越来越严重的。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 口服降糖药的适应症

1、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

2、用于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可合用某些口服降糖药,而事实上,临床上1型糖尿病的病人是很少用到口服降糖药的;

3、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某些情况时(如合并肺炎、外伤、脑梗塞、或者需要手术、心肌梗赛等情况)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非磺脲类(格列奈类):如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促进葡萄糖利用(双胍类)——如:二甲双胍;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拜唐苹) ,伏格列波糖;

第一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氯磺丙脲

第二代磺脲类——

--格列苯脲(优降糖)(消渴丸)

--格列奇特(达美康)(达美康缓释片)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易宁)

--格列喹酮(糖适平)

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亚莫利、安多美)

非磺脲类——格列奈类(诺和龙,唐力)

格列苯脲(优降糖)

1、磺脲类主要作用机理:

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此外,尚可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 磺脲类药物治疗适应症

胰腺β细胞仍有功能—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在18岁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新诊断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能够规律进食不会忘记进餐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对饮食治疗掌握较好的患者;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效果不满意或不能耐受。

3、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需要接受大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以往服用磺脲类药物出现问题的患者,或者对磺脲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急应激状态、慢性较严重的并发症;

显著消瘦的病人。

4、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低血糖

胃肠道反应小

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

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

水肿

5、如何合理选用磺脲类降糖药:

老年患者,以及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

轻-中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如优降糖、格列美脲、格列奇特等。

6、新一类非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奈类(诺和龙,唐力)

为新一类非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短效(2~4h)的胰岛素促分泌剂,模拟自然,恢复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无严重低血糖;

92%以上经粪胆途径排出,无肾毒性作用,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可安全使用;

无肝毒性作用;

不影响心肌细胞,对心血管无负面作用;

胃肠道反应罕见;

不加速B细胞功能衰竭。

口服能迅速吸收,故在进餐时服用。

7、格列奈类的副作用:

可增加体重;

少数患者可有头昏、头痛、乏力、食欲增加;

少数患者可产生低血糖。

小结: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适用于病情不很重、体内尚有一定胰岛素分泌的病人;这种药物一般不和胰岛素同时使用。

第二类 促进葡萄糖利用的药物——二甲双胍(如:格华止)

1、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

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

抑制肝脏糖原异生。

增加外周组织无氧酵解

降低血脂和体重。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2、二甲双胍的适应症

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人;

与磺脲类或其他类合用治疗单药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者;

与胰岛素合用治疗1型糖尿病人。

3、不宜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

心脏病人、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患有肝肾病变的人、酗酒者,以及有胃肠道疾病患者的患者不宜使用二甲双胍。

4、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反酸,以及乳酸性酸中毒。严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以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第三类 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药物

1、作用机制

格列酮类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常用药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卡司平)等。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尤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者

葡萄糖耐量异常;

其它胰岛素抵抗性疾病。

3、格列酮类药物的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水肿、体重增加,可引起贫血与红细胞减少,低血糖较少发生

但肝功能不全者禁用,育龄期妇女要注意避孕。

下一页介绍:a-糖苷酶抑制剂

第四类 a-糖苷酶抑制剂

1、 作用机理:

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主要药物有阿卡波糖(拜唐苹 、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等。

2、a-糖苷酶抑制剂的适应症

单独治疗2型糖尿病;

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

与胰岛素联合治疗1型糖尿病;

早期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治疗;

葡萄糖耐量异常(拜唐苹唯一有的适应症)。

3、副作用和禁忌症

副作用:主要为腹胀、排气增多,偶有腹泻、腹痛

禁忌症:严重胃肠道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明显消瘦者;儿童、孕妇、哺乳期。

◆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用法

磺脲类宜餐前1/2小时服,短效的如美吡达每天2~3次;中效的如达美康或优降糖每天1~2次;缓释剂如达美康缓释片、瑞易宁每天1次

格列奈类宜餐前0~30分服,进餐服药。

双胍类如无胃肠道反应,可餐前或餐中,每日2~3次。

拜唐苹或倍欣宜与食物同时嚼碎服。

格列酮空腹或进餐时服均可,每日1~2次

请正确服用降糖药

◆ 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

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

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

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口服降糖药物的调整依据:是否严格饮食控制与运动;是否按时服药;根据监测血糖谱、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 口服降糖药物的调整

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患者首选双胍类口服药,3个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即需联合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口服药;再经3个月治疗后,如果仍然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应该联合胰岛素治疗。

对于非超重的患者,可以选用任何一种或多种降低血糖的口服药物; 3个月治疗后,如果HbA1c>6.5%,则联合胰岛素治疗。

◆ 引起口服药物失效的原因

体重大幅度增加

缺少体育运动

出于某种应激状态下

除糖尿病以外的某些其他疾病,如感染可以引起药物的失效

胰腺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

各种复杂原因,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抵抗加重

下一页: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 口服药失效的分类

(1)原发性失效——诊断标准:当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不足以控制血糖,开始使用口服药治疗,并已连续治疗4-6周,而空腹血糖仍然大于14mmol/L(250mg/dl)

(2)继发性失效——诊断标准:

口服药治疗一年以上,血糖控制尚可;

最近2-3个月内,口服药使用量已达到日最大剂量;

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下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 ;

体重没有明显增加;

没有感染等应激因素;

◆ 补充知识:

一、降糖治疗以外的综合治疗

纠正血脂异常

严格控制血压

抗血小板-Aspirin应用

肥胖处理

戒烟

减轻胰岛素抵抗

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在控制血统的同时,全面管理心血管因素,包括:控制血压、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调节情绪、调整治疗,还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阿司匹林,可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

“2009美国糖尿病指南”一级预防推荐:

30-40岁合并任一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40岁以上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考虑到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无禁忌症,3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绝大部分应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不增加糖尿病患者眼底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不会增加视网膜出血的危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是阿司匹林治疗的禁忌症。

二、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小编(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