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
什么是颅脑损伤?
小编提醒:头皮血肿如何治疗和护理
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
软组织损伤中头皮下血肿较多,不必特殊处理,经常可自愈。头皮裂伤出血甚多,应早期清创缝合。头盖部的线样骨折无需处理。较大的凹陷性骨折应早期整复。颅底骨折常引起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应视为开放颅脑损伤,极易逆行感染,因此脑脊液漏的处理是引流勿堵、消炎待自愈,少数不愈合者可择期外科修补。
原发性脑损伤常见为脑震荡,病人有肯定的外伤史,伤后立即意识丧失,短时间清醒,往往不能回忆受伤瞬间过程,对症处理可愈,脑挫伤和挫裂伤是枕顶部着地形成对冲伤,脑组织在颅内大块运动,与前颅凹和中颅凹底摩擦,致脑组织挫伤或挫裂伤,可引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恶心、呕吐、颈部抵抗、腰穿可有血性脑脊液),一般要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颅内血肿。
继发性脑损伤常见的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的基础上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可为局部或全脑性;若挫伤较重,局部出血较多,则可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若颞部颅骨骨折损伤硬脑膜中动脉,可形成硬膜外血肿。以上病理改变均可继发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脑水肿应保守治疗(如脱水、给予激素及限制入量)。颅内血肿原则上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而且应早期手术,一旦形成脑疝,预后危险。
颅脑损伤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颅脑损伤在小儿比较常见。因小儿脑发育尚未成熟,故对损伤较为敏感,即使从外表看伤情不重,但仍可能造成脑组织的损伤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颅脑损伤的原因有由高处坠落、窗口坠落、楼梯滑跌、小儿打架,或由于自行车、机动车辆的交通事故而受伤。小儿发生颅脑损伤,都应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有伤口应予以清创缝合,预防感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对无伤口的颅脑损伤应严密观察,注意休息,以免加重脑挫伤或脑震荡。如果头痛加重,出现呕吐、昏迷,应再找医生诊治。有的甚至在伤后2~3周以内,因颅内血肿增大,出现抽搐、昏迷、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据统计约1/4的颅脑损伤小儿在伤后1年内可能有智力下降的情况,表现为表情淡漠、好动、控制能力减轻、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差等。少数病人1年以后仍有头痛、偏瘫、智力障碍、癫痫等后遗症。
因此作为小儿家长及幼儿园老师要注意小儿的保护措施,防止脑部损伤。老师应教育小学生团结友爱,不打架,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颅脑损伤临床表现
(一)意识障碍
由于受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可有多种表现。由轻至重可分为:(1)嗜睡:能唤醒,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问题,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入睡;(2)朦胧:给予较强的痛刺激或语言刺激方可唤醒,只能作一些简单、模糊或条理不正确的回答;(3)浅昏迷:意识迟钝,无语言反应,对强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生理反存在;(4)昏迷:意识丧失,对强痛刺激反应也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和吞咽反射可存在,常有小便失禁;(5)深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瞳孔光反应消失,肌张力消失或极度增强。
(二)头痛、呕吐
受伤局部可有疼痛。但头部多呈持续胀痛,常伴有恶心和喷射状呕吐。
小编提醒:现场急救突发性脑损伤原则
(三)生命体征改变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可以反应颅脑损伤的程度。生命体征正常或轻微变化多表示伤情较轻,病情平稳;生命体征变化较大多提示病情危重,急需处理,如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心率缓慢或异常加快,呼吸深慢和节律不规整等。
(四)眼部征象
由于颅脑损伤病人多有昏迷,观察瞳孔、眼球运动及眼底改变可较客观地了解病情。瞳孔:正常人直径为3-4mm,小儿略大,双侧等大同圆,如果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伴有意识障碍多提示病情危重。正常眼球位置对称,各方向运动灵活,如有同向凝视或固定,或视轴散开等提示颅内受损。眼底观察如发现视乳头水肿、出血等提示颅内高压或眼球内受伤。
(五)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
颅脑受伤后可以出现一种或多种症状:随意运动、言语、精神活动的异常;失语、书写不能;记忆力、计算能力差;躯体麻木、肢体单瘫或偏瘫、肌张力失调;尿崩、高热、消化道出血;全身强直;共济运动失调;吞咽不能、声音嘶哑,口角歪斜等。
颅脑损伤如何救治
由于缺乏自救、自护知识,导致交通事故伤者伤情加重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出现颅脑损伤后,一旦救治不及时或方法不正确,均会造成患者截瘫、偏瘫、植物人状态乃至死亡。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赵继宗教授对笔者说,要知道,绝对缺氧5分钟,即可造成脑死亡。
那么,出现交通意外后,我们应该如何救治伤者呢?
赵继宗教授说,一旦发生交通意外,首先要呼救120或999等急救系统,救助者应记录伤者受伤的时间,受伤的位置和体姿。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可以让患者自己叙述病情,观察患者全身的活动情况。
对于颈、腰部疼痛的患者特别要注意平卧,搬运时保证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有条件的要给伤者戴上颈托。
有头颅损伤者一定要到距离较近的具备神经外科条件的医院就诊。对于昏迷的患者一定要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患者口腔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造成呼吸道堵塞,并给予吸氧。
对于头皮裂伤的患者要做简单的止血包扎,同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观察伤者的瞳孔是否等大,为颅脑神经科医生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到医院后,神经外科医护人员要及时果断地处理病情,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给患者做头颅CT检查,以确定颅脑受伤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脑功能恢复。对于颅脑损伤治疗越及时,患者预后越理想。医生在治疗颅脑外伤的同时,要注意检查患者全身的伤势情况,综合处理。
一旦出现交通意外,伤者的亲属都急于想知道伤者情况如何,对今后有什么影响。赵继宗教授介绍,颅脑外伤可以分为轻、中、重度3种。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处理效果。对于伤后昏迷小于30分钟、有逆行健忘(近期记忆遗失,远期记忆存在),有头晕和头痛的伤者视为“轻度”,可以在检查后,适量用镇痛药物,卧床休息1~2周,往往即可治愈。伤后昏迷超过30分钟,一般伤者有颅脑内出血、颅脑挫裂伤及颅底骨折等,为“中度”,伤者需住院治疗。如果伤后长时间昏迷不醒、伤者瞳孔不等大、尿失禁,CT检查颅脑内血肿大于30毫升者,为“重度”,需手术治疗清除血肿。
赵继宗教授强调说,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损伤中,脑干损伤是最严重的一种。伤者可能发展为植物人状态,即无意识,不能交流,但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尚属正常,病人只能靠长期鼻饲维持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为此,他再次呼吁人们,关注脑健康,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脑损伤后遗症
又称脑损伤后综合征,是颅脑损伤后最多见的一种后遗症。约有20%的病人伤后有此症。病人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的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不能耐受噪声、耳鸣、眼花、步伐不稳、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颈项酸痛等,往往1人身兼症状十数种之多。但从体格检查、腰椎穿刺、神经系统检查以及X线头部摄片、CT等方面,则无客观异常可见。根据统计,本症发生于轻型颅脑损伤较重型者为多,因此可以推测它与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可能无关。对于此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脑部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的结果。治疗方面采用综合疗法,包括各种治疗措施,如气功、太极拳、平衡体操、针灸、静脉普鲁卡因注射、静脉镁盐疗法、理疗、内服各种镇静镇痛剂等,并配合对病人作浅近的病情介绍,调整病人的起居作息时间,开展个人及集体文娱生活,使病人消除悲观失望的情绪,改变精神面貌。总的来说,本症尚缺乏特效疗法,但多数经治疗后能康复。急性颅脑损伤病例在早期应有足够的卧床静养,仍应予以强调。
颅脑损伤的护理 小编提醒:头部外伤该如何急救?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稳定性差,故伤后反应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在临床上密切观察病情十分重要,我院1999~2005年收治小儿颅脑损伤36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14岁,平均7岁;损伤原因:撞击伤6例,坠落伤16例,车祸伤8例,跌伤4例,其他2例。损伤种类:颅内血肿12例,颅骨骨折18例,脑脊液耳漏、鼻漏6例。GCS评分≤8分13例,9~12分12例,13~15分11例。手术治疗15例,治愈28例,轻残6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意识、精神、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
小儿颅脑损伤后首要观察的是意识及精神状态,因为儿童颅脑损伤后反应可能较成人慢,但病情发展多快而重,因此应严密观察意识和精神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72h内尢为重要。如患儿持续精神萎靡、哭闹、烦躁、嗜睡、淡漠、昏迷等,应注意可能有颅内出血倾向,如意识障碍加深或意识清醒突然转入昏迷,瞳孔不等大,或一侧进行性散大,呼吸深快,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应警惕脑疝的发生,需紧急抢救。本组有1例患儿于9∶00am入院时神志清醒,10∶00am突然转为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即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及时送手术室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患儿很快清醒,12天后治愈出院。
2.2 术后护理
(1)颅内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保持通畅,密封的引流袋放于床头下方距创伤3cm处[2],严防引流袋位置平或高于引流口,以免逆行感染。换引流袋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切口的护理:局部保持清洁干燥,拔管后还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注意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3)吸氧:鼻导管吸氧,1~2L/min。(4)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肺内。(5)预防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清醒后血压正常可将床头抬高20°~30°,保持头部正中位置,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防止或减轻脑水肿。
2.3 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护理
脑脊液耳漏、鼻漏者要保持局部清洁,可用无菌棉签蘸取脑脊液,禁止堵塞、冲洗、挖耳、大笑、用力排便等,以防颅内压增高,影响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愈合,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4 呼吸道的护理
颅脑损伤的小儿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易发生气管梗阻或肺部感染,应及时叩背吸痰,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5 高热的护理
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伤后易出现高热或高热惊厥,加重脑细胞的缺氧坏死。有文献报道[4],体温每降低1℃,脑组织基础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下降5%~6%。因此,对高热者要及时行药物或物理降温,持续高热者应按医嘱给予亚冬眠疗法,以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预防颅内压增高。降温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体温维持在34℃~36℃为宜。
2.6 预防继发感染
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干燥,昏迷者使用海绵垫,每2h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留置尿管患儿每日清洁尿道口和冲洗膀胱,并观察有无尿路感染症状。
2.7 饮食护理
早期可通过输液、输血浆、白蛋白维持营养,长时间昏迷者要进行鼻饲,一般伤后3天肠鸣音良好即开始鼻饲。清醒而无呕吐者可逐步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初期控制盐的摄入,不宜吃含糖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2.8 康复期护理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即可进行语言、听力训练,病情稳定后开始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足下垂。
3、 体会
小儿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发展较成人快,脑水肿往往较成人严重,而瞳孔变化出现较成人晚。因此,观察病情要严密细致,尤其注意患儿的意识和瞳孔的细微变化,及早发现颅内出血或脑疝等病情变化。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