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疾病病因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附] 蛔厥
2015-12-23阅读:9161 学员编辑 收藏

……

蛔厥类似于西医学所称的胆道蛔虫症。早在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即对蛔厥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并以乌梅丸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如《伤寒论·厥阴篇》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白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症状:主要表现突然发作的剑突下及/或右胁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剧时弯腰曲膝,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并常有蛔虫吐出。腹部切诊时,腹皮柔软,脘腹及右胁部有压痛。腹痛间歇期则如常人,安然无恙。

治法: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方药:乌梅丸及胆道驱蛔汤加减。

蛔厥初期,疼痛较剧而无明显热证表现者,宜用乌梅丸安蛔定痛。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气,缓急止痛,或合并针刺治疗止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泻热通腑。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出现发热、腹部压痛明显、脉数、苔黄等热证表现者,去姜、桂、附之辛热,重用连、柏,并加金银花、连翘、茵陈、栀子清热解毒,疏利肝胆。

腹痛缓解或腹痛较轻者,则应同时驱除蛔虫,可用胆道驱蛔汤。方中以延胡、木香、厚朴理气定痛;使君子、槟榔、苦栋皮驱除蛔虫;大黄、槟榔泻下通腑。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