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诊断详述
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症状库 >> 症状知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诊断详述
2015-10-23阅读:993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显,仅半数人脑脊液糖低于2mmol/l,白细胞数常增多,范围波动在(50~1000)×106/l。白细胞分类以多核细胞增加为主。由于李司忒菌病在临床上很难与其它细菌感染相区别,确诊有赖于细菌培养。如能分离出病原菌则可确诊。但本菌易与链球菌和棒状杆菌相混淆,因此当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标本中分离到类白喉杆菌或非致病菌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根据症状出现的早晚,可分为新生儿早发性和晚发性李司忒菌病。早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表现为呼吸困难,肺炎,肝脾肿大,暗红色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尿、胃液、支气管分泌物、羊水、胎粪培养常可分离到致病菌,但脑脊液培养常为阴性。晚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婴儿出生后3~13日或更晚,以脑膜脑炎表现为主,有发热,易受刺激,拒食等。脑脊液培养常能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其它少见李司忒菌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眼内炎,腹膜炎,胸膜炎,骨髓炎,淋巴结炎,皮肤李司忒菌病,结膜炎,胆囊炎,肝、脾脓肿,软组织脓肿等。李司忒菌病的预后取决于发病的年龄和原发病的状况。早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达40%~54%。存活者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晚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性脑膜脑炎预后较好,但近半数病人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败血症的病死率约11%,伴脑膜脑炎的败血症的病死率达30%。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1.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有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中毒、急性溶血等,诊断不难。如外周血幼稚细胞较多,且有形态异常,则应与白血病等鉴别。

2.Sweet综合征:又称为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颜面、颈部、四肢有不对称、痛性、水肿性暗红色隆起的红斑;红斑边界清楚、质硬、有触痛;活检其表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核碎裂;伴有发热、疲乏、骨关节酸痛。外周血白细胞(15~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90%。本病在病程中约有10%的病例合并急性白血病。

3.良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一般无临床症状,少数可有乏力、头昏。外周血白细胞持续轻至中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无细胞形态异常或中毒性改变,骨髓有时可见粒系增生。病程可长达数年,查不到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不转变为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本症临床与良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相类似。其鉴别在于,常有遗传史,家庭成员常有相同发病。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治疗:

1.病因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应用羟基脲或白消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性疾病治疗用阿司匹林或糖皮质激素等。

2.血浆成分去除术分离和去除病人血液中某些与疾病相关的致病成分或同时用正常血液成分给予补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用于高白细胞的白血病的白细胞置换。分离的方法有:手工操作法、离心法、净化法。目前国内外常使用离心法,离心法可在短时间内采集和去除大量的致病成分,治疗效果好。净化法治疗肝炎、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疗效甚好。但本方法操作较复杂,价格昂贵。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诊断,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小编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