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猝死你了解多少呢?猝死可不仅仅是会发生在疾病中,运动过量也会导致猝死,你知道吗?怎么样才能合理的控制运动量,避免危害健康呢?
倒在急诊室门口的医生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由于举办院运动会,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多数到医院文体广场参加比赛或加油助威,只留下李医生和几位护士值班。
接近傍晚,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开始了!“运动员”什么打扮都有,有穿白大衣的,有穿运动服的,甚是 “养眼”。李医生禁不住走了出来,到急诊门口偷闲观看。
神经科杨医生从远处跑了过来,快到急诊科门口时,好似脚底一歪,突然倒在马路上。热闹的人群戛然安静下来。
李医生迅速冲向前去,将倒地的杨医生翻了过来。
“没气了!”李医生右手迅速伸向杨医生的颈部,开始触摸颈动脉。
“脉搏摸不到,可能是心室颤动。”李医生想,遂举起右拳,向杨医生的胸部重击一次,然后将双手放到杨医生的胸部,开始快速进行胸外按压。同时赶到的护士小王开始给杨医生做人工呼吸。
约抢救两三分钟,杨医生恢复了神智。随后,李医生和护士把杨医生抬上担架车,送到急诊抢救区。
由于现场处理及时有效,到达抢救区时,杨医生已完全恢复,各项生命征象均恢复正常。
后来的会诊分析,30多岁杨医生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但缺乏持久锻炼,此次超量运动造成心脏缺血,发生心律失常,很可能是突发心室颤动,差点发生猝死。
专家点评:
所谓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强调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上因不科学健身或多种原因而猝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近年来逐渐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超负荷运动是诱因
如果心脏有缺陷,如心脏闭合有些问题,在运动量不大时,泵出去的血,发生一点回流,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但是运动起来后,心排血量就不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了。而人运动起来后,心肌需氧量迅速增加,心肌不能缺氧,一旦血供不足而缺氧,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就会减弱,产能减少,无法提供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就会导致心肌梗死。
另外,运动后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更容易导致血管痉挛,可造成某些人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心律失常;或心脑血管破裂,致心脏骤停。
需要警惕的是,年轻人易发生猝死。原因是年轻人潜在的疾病还没有显现,让他们自以为自己很健康;再则,年轻人活力四射,会情不自禁地去做超负荷的运动。
非常不适仍运动是高危行为
人在运动时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情况,不少人以为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予理睬,继续运动,甚至认为这是自己运动量不够,导致身体变差,更坚定了继续运动、加大运动量的信念,这样相当危险。
争分夺秒抢救
“猝死”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若4~6分钟抢救不过来,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
所以,如果发现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昏倒在地,应立即将其平卧, 呼叫并拨打120;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救治,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最重要,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了解自己身体后再适度运动
要运动就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及早识别潜在的高危因素,其中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或猝死病史者为高危人群。所以,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要特别小心。
参加较强运动之前一定要经过严格体检,例如未经过严格体检和没有训练基础的人不应该参加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比赛活动。定期体检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对于运动员来说,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同时要加强运动现场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体检要更加严格,包括心脏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脑血管造影等。
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性猝死的途径是定期动态体检,心肺运动试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心肺运动试验通过在运动中对受试者的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氧耗量等生理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分析心肺等系统的最大储备功能,可早期发现些器官潜在的病变,从而预测运动风险。
怎样知道自己的运动有没有过量
(1)能顺畅呼吸交谈。如果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出来了,那就是运动过量了。
(2)全身微出汗。如果跑完步,大汗淋漓,那是运动过量了;如果一点汗没出,那是运动时身体的代谢量太小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唯有全身微微出汗,才说明运动量恰恰正好。
(3)肢体有点酸,是正常的反应。如果肢体很酸疼,就是运动过量了。休息了一夜,代谢产物还没有清除掉,所以才酸疼。
(4)睡觉睡得酣,说明运动量恰到好处。通过一夜的休息和物质充分的再合成,保证了新陈代谢,所以睡得酣。有人运动后,总也睡不着,那是运动过量了,让交感神经过于兴奋,难于抑制了。
(5)精神很饱满,精神和情绪良好。这是身体适应运动量的一个整体直观的现象;如果很疲惫,那就是运动过量了。
学游泳,5岁不早 跑马拉松,50不晚
学游泳两注意
“如果让我给孩子推荐一项运动的话,我会选择游泳,因为它是受益终生的运动。”全国高级游泳教员李浛铭称,5岁的孩子,语言能力、领悟能力都没有问题了。
先熟悉水性 熟悉水性是游泳教学的第一步,特别是对于怕水的孩子来说。水中行走、呼吸、漂浮、滑行和站立都是熟悉水性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孩子的水中行走适合在浅水区进行,扶住池边或水槽两侧是较安全的练习方法;呼吸最重要的是吐气,要学会用力,能提高肺活量;漂浮时身体要伸展放松,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怕水心理。
别太依赖泳圈和浮板 跟李教练学游泳的孩子每年有很多,她指出,浮板等辅助工具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也有很多安全隐患。比如背漂绳子系不牢,还有水袖漏气等。
跑马拉松四环节
已参加过多届比赛的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曾华锋说,马拉松并不“高高在上”,50岁以上的人照样可以跑,但要注意热身、训练、整理等四个环节。
热身要热透 很多人觉得长跑会损伤膝盖,其实,最忌讳的不是“跑”,而是“猛跑”。今天一点没练,明天就去参加马拉松,那身体肯定受不了。热身运动可先慢跑两三公里,然后做些拉伸运动。
速度要适中 在长跑过程中,速度越快,距离越长,膝盖受伤概率越大。曾华锋说,注意速度不要太猛,尽量采用“缓而长”的方式。
每月定目标 曾华锋有个经验,可以遵循10%循序渐进原则。比如今天跑了10公里,下个月可递增到11公里,如果一下子增加到15公里,反而会受到伤害,而且达不到运动效果。
运动后要整理 跑完后要放慢速度,逐渐放松下来,是对肌肉最好的保护。可以做一些扩胸、扭腰、高抬腿、轻跳、蛙跳等运动。
结语:你会运动吗?你知道运动过量的危害吗?运动时可要警惕哦~
导读:体育健身一直都是人们所热衷的健康养生方式,可是健身也讲科学,不要因此而伤害了身体,来了解一下健身的误区吧。
误区一:
初始锻炼就采取大运动量、大强度锻炼。 突然大量运动,机体难以适应,会出现严重的疲劳感,还可引起肌腱、肌肉拉伤。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从小运动量开始,让机体有个适应的过程,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误区二:
初次进行器械锻炼,认为把所有的器械都做一遍才算得到锻炼了。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每次健身把器械一个不落地做过去。正确方法是请健身指导员或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最佳锻炼方案,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实现你的健美健身计划。
误区三:
只要多运动,不用控制饮食,便可达到减肥目的。 这种做法只能做到热量的入出平衡或不增加肥胖,其实常喝甜饮料、吃糕点、干果,就能将你辛辛苦苦的减肥成果化为乌有。因此,除了进行运动外,还应从饮食上进行合理调控。
误区四:
空腹运动,有损健康。 研究证明,饭后4~5小时(即空腹)进行适度运动,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此时无新的脂肪酸进入体内,较易消耗多余的脂肪,特别是产后的脂肪,减肥效果优于饭后1~2小时的运动。
误区五:
只有出汗才算运动有效。 出汗不出汗,不能用来衡量运动是否有效。人体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两种,这与遗传有关。先热身是为了适应后续锻炼,以免造成损伤,并不是热身就一定是出汗。
误区六:
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好。 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因为各种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在糖消耗后,才开始消耗脂肪。只有较缓慢而平稳地持久运动,才能消耗更多的热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误区七:
晨练比暮练好。 其实早晨人的血液凝聚力高,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相反,黄昏是体育锻炼的理想时间,因黄昏时的心跳、血压最适应运动时心跳、血压的改变。所以,应该是暮练比晨练好。
误区八:
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后肌肉就不会萎缩。 运动停止后几周,体内组织开始变化,肌肉逐渐萎缩,由于热量消耗减少脂肪开始增长。所以,运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被迫停止运动,间隔时间也不宜过长。
误区九:
不管选择什么运动项目,都习惯穿一种鞋。 应根据不同标准挑选运动鞋。要注重功能性,不同项目的运动要穿不同的鞋,要合脚舒适,运动鞋的气垫能防止震动,减轻关节压力,给运动以安全的保障。
误区十:
带病坚持锻炼。 这是一种最危险的错误概念。身体近日不适,就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否则会加重病情,延长病期,切忌硬撑着或等待,尤其是中老年人,以防运动诱发猝死。
误区十一:
停止锻炼会使人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在停止锻炼后发胖了。但发胖的关键不仅是停止运动,而是停止运动后仍然吃与运动时同样多的食物。如果相应减少食物中的热量摄入,就不会发胖了。
误区十二:
只要是锻炼,什么形式都行。 选择锻炼项目要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及生理阶段,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者,不适合爬山、爬楼梯、深蹲等活动。做运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
误区十三:
只要运动,就可能加速膝关节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产生退行性变化,这是自然现象,但因此完全停止运动是错误的。膝关节有病变的人最好选择对膝关节没有损伤的运动,如游泳、散步、垫上动作等。
误区十四:
运动疲劳期饮酒可解乏。 剧烈运动后人的身体机能会处于高水平的状态,此时喝酒会使身体更快地吸收酒精成分而进入血液,对肝、胃等器官的危害就会比平时更严重。
误区十五:
我不行、我做不到,没自信。 有些人对自己缺乏信心,看到别人锻炼很好,认为比自己强;另一种想法是怕自己做得不好会被讥笑。其实对于群众性健身运动,动作是可以随意的,重在坚持,重在锻炼效果。
误区十六:
运动功能减退是正常的。 有很多人能感觉到机体活动的功能在慢慢地减退,而不去干预,这是错误的。日常肢体活动多是屈的动作,锻炼时采取对抗动作,热身后做些伸拉、静止动作能减缓退化速度。
误区十七:
运动过程中,口渴时大量饮水或口干舌燥忍着不喝。 只要你运动过,就会有这样的体会,运动过程中有口渴的感觉。补水方法应是小口缓咽,每次补水不宜太多,而且水不能太凉,只要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了。
误区十八:
剧烈运动中立即停止休息。 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会加快,同时肌肉收缩会挤压小静脉,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此时如果立即停下来休息,大量血液就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出现脑部暂时性缺血。
误区十九:
大量运动后马上洗浴。 剧烈运动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汗孔张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此时如洗冷水浴会因突然刺激,使血管立即收缩,人就容易生病。而如洗热水澡则会继续增加皮肤内的血液流量,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还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
误区二十:
运动后大量吃糖果。 其实运动后过多吃甜食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大量消耗,人就会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影响肌酸的排除,延长机体恢复的时间。因此,剧烈运动后最好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1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