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糖尿病 >> 症状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肝源性糖尿病的症状
2015-01-08阅读:11275 学员编辑 收藏

养生导读:肝源性糖尿病虽然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那么明显,但也是有一定的踪迹可寻的,我们可以根据肝的功能有无损坏缺失的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肝源性糖尿病。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肝源性糖尿病的症状与诊断的介绍吧。
肝源性糖尿病的症状:
1、临床表现及诊断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有的隐性, 有的显性, 症状轻重不等;
2、但与原发性糖尿病相比, 典型的“三多”症状多不明显, 往往被慢性肝病症状: 乏力、纳差、腹胀、脾大、黄疸及腹水等所掩盖, 极少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同时糖尿病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2型糖尿病的低。
3、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以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 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为特征。

肝源性糖尿病的症状与诊断

肝源性糖尿病的特点:
肝病合并糖尿病的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症状轻重不等,常常由于慢性肝病症状比较突出从而掩盖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或与糖尿病的症状相似而混淆,加上肝病患者的肝脏再生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致使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而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从而延误了糖尿病的诊断。此外肝硬化病人应用利尿剂治疗时出现的多尿和口渴症状与其并发糖尿病所出现的多尿和口渴相混淆,也使医生和患者忽视糖尿病的存在,因此临床医师不仅要关注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更要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尽早发现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
1、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有明确的肝病史, 有时与肝病同时发生;
2、无糖尿病既往史和家族史, 糖尿病症状轻或无;
3、有明确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 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证据;
4、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但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 OGTT的曲线形态偏高, 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型; 若OGTT示餐前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 餐后血糖≥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 若>7.8 mmol/L而<11.1 mmol/L则诊断为糖耐量减退。 因此, 对不能做OGTT的患者应经常测定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值, 以求早期诊断糖尿病;
5、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 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 餐后胰岛素反应不良或反应延迟; 血清C肽释放试验一般正常或下降, 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明显减少;
6、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相关;
7、排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原发性糖尿病, 尤其是2型糖尿病。
肝脏病变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1、肝脏广泛受损,由葡萄糖合成肝糖原的能力下降,导致血糖升高。
2、肝细胞受损,使肝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加重胰岛素抵抗,致使胰岛素降糖效力下降,血糖升高。
3、肝脏病变时,常继发高醛固酮血症,当失钾过多时,可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影响糖代谢。
需要说明的是,肝脏病变对糖代谢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当肝脏发生弥漫性病变时,一方面糖原合成障碍容易引起高血糖;另一方面由于肝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减少(注:正常情况下,大约50%的胰岛素在肝脏被灭活)和肝糖原储存的减少,又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肝脏病变容易出现空腹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

肝源性糖尿病的症状与诊断

肝源性糖尿病的饮食原则:
1、对于食物热量的补充。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每克碳水化合物和每克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产生的热量为4千卡,每克脂肪产生的热量为9千卡。此类病人每日成人供应热量约2000-2300千卡为最好。同时,体重较轻的病人应供应足够的能量以恢复体重,饮食热量可比此要求高一些,而较重病人要减肥,饮食上热量供应可低一些。
2、合理安排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长期损伤,使得糖的代谢发生障碍,治疗不及时则发生糖尿病,而此类糖尿病往往没有单纯性糖尿病所谓的三高一低,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而仅仅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阳性,多是在肝病治疗过程中查体发现。肝炎病人需高能量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而糖尿病人则要求。低糖饮食,因此合理安排肝炎合并糖尿病人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3、对于维生素的补充。
首选的食品为豆制品,它不仅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而且不含胆固醇,对病人很有好处;其次为肉类,肉类的选择应以低脂肪为原则,以鱼肉、兔肉、牛肉为主。主食应以粗粮为主,因其淀粉含量低,同时含有大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对于水果,应少食为宜,因其糖含量过高。对于维生素的补充可通过食用大量生蔬菜,如黄瓜、西红柿等获得。

养生导读:由于生理结构和群体的饮食习惯不同不同,男性与女性患糖尿病的原因也有不同。那么,男性糖尿病的病因及其早期症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男性糖尿病的原因:
1、遗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2、过早发生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对过早发生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男性出现原因不明的昏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均应想到其基础病因有糖尿病的可能。手术、麻醉以及病人受到重大创伤时,对机体都是应激因素,均可使肾上腺素及糖类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如果是糖尿病易发人群即可诱发糖尿病,正常人群应激状态过后血糖便可恢复正常。

男性糖尿病的病因及早期症状

3、不良生活习惯
抽烟与喝酒是公认的增加患病率的重要诱因之一,男性所占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列明显高于女性,因此患病风险更高。
4、肥胖
肥胖也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抽烟、喝酒,缺少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男性的肥胖多为向心性肥胖。而这种肥胖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
5、更大的压力
传统观念赋予了男人更多的责任,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社会以及家庭压力,焦虑与压力长期得不到平衡与释放,很容易引发代谢功能失调,正常的糖耐量受到影响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造成血糖升高。
6、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一般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
7、缺乏运动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春门不是开车就是坐车,上班的时间按大多数都坐在电脑旁,血糖也无法流通,长时间不运动不单会让腰变得越来越粗,还会让各种疾病接踵而来 。
男性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1、阳痿:
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率可高达40~60%。所以平常性功能正常的男性出现阳痿,有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男性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神经和血管病变,并且会损害勃起功能。具体来讲,糖尿病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引起ED:神经病变引起ED医学家发现,阴茎勃起必须要由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介质发挥作用,让阴茎海绵体内的平滑肌松弛,才能让阴茎充分充血勃起。在众多神经介质中,一种被称为一氧化氮的介质对阴茎勃起的促进作用甚大,倘若缺少一氧化氮,ED会接踵而至,而糖尿病恰恰会减弱与干扰一氧化氮的作用。
2.、排尿困难:男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有排尿困难症状,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3、男性前列腺肥大:因为患者长期的高血糖,损害了人们支配膀胱和尿道的植物神经,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出现障碍。

男性糖尿病的病因及早期症状

4、周围神经炎:表现为肩部、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感或蚁走感,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5、 间歇性跛行:走路常感下肢疼痛难忍,不能继续行走,有时有手掌挛缩现象。
6、 菱形舌炎:舌体中央的舌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
7、低血糖:病人出现多汗,尤其是局部出汗多,饥饿、头昏、心慌、易激动并反复发作。
8、呼吸异味:病人呼出烂苹果似的气味,重者连汗液、泪水都有类似气味。
9、眼疾:患者视力减退,视觉模糊,或出现白内障、青光眼,但发展很快。
10、皮肤病:皮肤易生疖、疱,伤口和皮肤感染愈合慢。
11、疲劳感明显:病人倦怠、乏力,即使处于休息状态,身体也感到十分疲劳。
12、糖尿:排出的尿液有大量的泡沫,且长时间难以消失。如将尿液洒于地面,干后发白,并可引来蚁蝇。
13、 嗜糖:患者常有空腹嗜吃甜食的习惯。
糖尿病是男性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体形偏胖的人容易患糖尿病。但如果发现得早,病情很容易就得到控制。可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患了糖尿病但其临床症状却很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

养生导读:糖尿病也有性别之分,由于生理的特点,女性体质较男性弱,有所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患病了。因此女性朋友有必要了解女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那么,女性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呢?女性糖尿病有什么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女性糖尿病的症状:
1、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2、多食
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女性糖尿病的症状与危害

3、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4、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5、多尿
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6、尿路感染
糖尿病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两个特点:(1)、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尿路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2)、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尿路感染发热期延长。
7、胆道感染
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
8、手足麻木
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在糖尿病的晚期末梢神经炎的发病率就更高。
9、月经不调
糖尿病患者雌激素及孕激素均低于正常,卵巢内分泌功能呈不同程度的衰退,可出现月经初潮延迟、无排卵月经甚至闭经,严重者甚至影响生殖功能。
10、阴部瘙痒
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液中血糖升高,尿液中糖分随之增多,阴道内糖分增多,易改变阴道的酸碱平衡,使阴道酸性增加,霉菌易于繁殖,导致阴道感染,出现皮肤瘙痒。有些患者则由于血糖升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易引起霉菌性阴道炎。但并不是所有女性糖尿病人都出现外阴瘙痒。临床中较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早期易出现外阴瘙痒现象。
11、腰围和臀围比值大
据统计,上体肥胖的女性不论体重多少,糖尿病的发病率都比正常女性高8倍,当腰围臀围比大于0.85(正常比值为0.7~0.85)时,应警惕糖尿病。

女性糖尿病的症状与危害

二、女性糖尿病的危害有(糖尿病对女性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理功能):
1、影响女性的生长发育

糖尿病影响女性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如果小女孩患有糖尿病,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那极有可能会出现到一定年龄而没有月经出现或是月经初潮推迟。用胰岛素治疗有望使1型糖尿病人月经出现。
2、糖尿病影响女性的月经
糖尿病对女性月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是女性容易出现原发性闭经、月经初潮延迟等症状,后果严重。
3、影响女性的性功能
糖尿病影响女性的性功能主要有糖尿病容易引发女性朋友出现抑郁症、神经性疾病肥胖等,这些都是造成女性性功能障的原因。
4、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
糖尿病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主要表现在在育龄患者,其卵巢内分泌功能呈不同程度的衰退,出现无排卵月经甚至闭经,测定雌激素及孕激素均低于正常。无排卵、怀孕率低及过早绝经等卵巢功能低下严重影响女性朋友的生殖功能。
5、影响胎儿
女性在患上糖尿病以后,可能会孕育巨大的胎儿。由于糖尿病孕妇血液中的葡萄糖增高,孕妇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引起胰岛素分泌活跃,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使胎儿脂肪堆积,脏器增大,体重增加,故胎儿巨大。
6、尿路生殖器感染更频繁
女性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血糖高,随之尿糖含量也会增加,尿呈酸性环境,细菌又极易在酸性环境下生长,进而就会引发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感染,而女性生殖结构的特殊性,又给真菌的生长繁殖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还容易加重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的损伤。

养生导读:一些怀孕了的准妈妈会出现一些与糖尿病类似的症状,如多饮多食,但自己并无糖尿病史。对此,准妈妈都存有疑惑,下面介绍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及诊断标准帮助准妈妈判断,一起来看看吧。
一、妊娠糖尿病的病因:
1、年龄因素。高龄妊娠是目前公认的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Vereellini等发现,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其他学者还有较多的类似发现。年龄因素除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外,年龄越大,孕妇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周越小。Berkovitz等发现,在孕24周前诊断糖尿病的孕妇中,30岁及以上的孕妇占63.7%,而孕24周以后诊断的仅占45.2%(P<0.01)。
2、种族。和成人的2型糖尿病与种族的关系类似,妊娠期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相关性。与欧洲白人妇女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相比,印度次大陆、亚洲、阿拉伯和黑人分别为前者的11倍、8倍、6倍和6倍。种族因素除由遗传因素造成外,不能除外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及诊断标准

3、肥胖。肥胖是发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也不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年龄、经济、文化水平及饮食结构等因素都与肥胖有协同作用。
(1)、目前衡量肥胖的指标常用体质指数(BMI)。Jang等研究结果显示,BMI≥20.9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BMI≤19.1者的2倍。Berkovitz等研究发现,BMI>32.9的孕妇的糖尿病的危险是BMI于27.3~32.9组的2.82倍,是BMI<27.3者的3.82倍。
(2)、由于目前向心性肥胖越来越受到重视,腰围、髋围和腰髋比(waist-hipratio,WHR)已经成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WHR。Branchtein等对孕28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的一项研究显示,WHR和腰围每增加1个标准差,前者为0.06,后者为8cm,血糖水平分别升高0.11mmol/L和0.13mmol/L。Zhang等以WHR 0.629~0.705为参考对妊娠前孕妇WHR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WHR 0.706~0.742组相对危险度为2.74,WHR 0.743~1.020组为4.02。该研究说明,WHR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4、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产科病史。 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1.55倍,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升高到2.89倍。
产科因素中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高产次、巨大儿、死产史、重要的先天畸形和妊娠期糖尿病史,具有这些病史的孕妇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孕妇的2.0倍、5.8倍、8.5倍、22.5倍和23.2倍。
妊娠期的糖代谢由于孕期激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使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下降,而从有很强的致糖尿病倾向。GDM伴有明显的代谢改变,如不及早诊断和治疗,孕产妇及胎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金标准:
1、通过糖耐量测试(OGTT)诊断
糖耐量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1)、采血前3天内一日三餐每顿饭的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00克,坚决打击化验前一天不吃晚餐的掩耳盗铃行为。
(2)、早6点到6点半之间采空腹血糖,因为空腹时间长了会发生脂肪动员,产生酮体,影响化验结果。
(3)、口服葡萄糖75克(相当于一个馒头),如果是葡萄糖粉可以自带200毫升纯净水冲服,要求5分钟内服完,不可喝得太急。临床上经验见到有些人1分钟之内就喝完了,这样会使那些有胃病的人由于喝的太快而出现呕吐,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采血。
(5)、妊娠期糖尿病标准(诊断标准):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公布的最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5.1mmol/L。餐后高血糖标准分别是60分钟>10.0mmol/L,120分钟>8.5mmol/L。
2、通过血糖测定诊断
孕期血糖正常值一般低于正常值,很少超过5.6mmol/L(100mg/dl),空腹血糖常为3.3~4.4mmol/L(60~80mg/dl)。
3、通过糖筛检查诊断
我国学者建议在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50g葡萄糖粉溶于200ml水中,5分钟内服完,其后1小时血糖值≥7.8mmol/L为糖筛查阳性,应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异常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者再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4、通过尿糖测定诊断
对所有初诊孕妇均应作尿糖测定,如果早孕期阴性者,于中、晚期需重复测定。在正常妊娠期中,尤其在妊娠4个月后,孕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有时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肾排糖阈的下降而出现糖尿症。在产后泌乳时,还可能发生生理性的乳糖尿。所以尿糖阳性者需要进一步作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测定以明确诊断。

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及诊断标准

5、通过血红蛋白A1(HbA1)测定诊断
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HbA1,三者均可用作反映糖尿病控制程度的指标。但其意义不尽相同。血糖浓度反映采血当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清蛋白反映采血前1~2周血糖的平均(总)水平;糖化HbA1和HbA1c则反映采血前8~12周内血糖的平均(总)水平。在红细胞生存周期时,血红蛋白缓慢糖基化产生HbA1,所以检查孕期血糖正常值是很重要的。
三、妊娠糖尿病的特点:
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多年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很高;
2、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水平不断变化
3、妊娠结束后多数糖耐量减低恢复;
4、再次妊娠则糖尿病的发生率很高
5、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养生导读: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是蛮容易区分的,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帮助判断了。那么,我们怎么区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年龄
由于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他们在发病时间往往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患者的发病年龄来判断类型。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
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
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何区别

二、体重
1型糖尿病或者2型糖尿病发病后患者在体重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也可以通过体重变化的不同来具体判断。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三、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临床症状上也千差万别。
大部分1型糖尿病都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俗称“三多一少”。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而2型糖尿病则无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部分患者在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后,在检查身体过程中发现血糖升高。
四、急慢性并发症
急慢性并发症也是判断类型的一种手段。虽然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有可能具有急慢性并发症,但在类型上却有些差别。
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五、临床治疗
两种类型的糖尿病表现在临床治疗上有具体的差别。当然这是在医生在判断了类型之后的具体的治疗方案,但患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治疗方法的差别来判断自己到底是患上了何种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