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沟肠杆菌感染应该怎么治疗
1.1、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加强护理,尤其是口腔的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心、肺、肾功能等。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人血白蛋白(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正确治疗严重创伤、烧伤等基础疾病,有助于保护和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
1.2、病原治疗 阴沟肠杆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染色体头孢菌素酶(AmpC酶),故耐药情况严重。阴沟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奥格门汀)、头孢呋辛的敏感率较低,均在25%以下,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他唑西林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也不高,仅在35%~55%之间。在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
2、什么是阴沟肠杆菌感染
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的粪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检出,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但可作为条件致病菌。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阴沟肠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越来越重要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等。由于阴沟肠杆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药情况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3、阴沟肠杆菌感染的预防护理
3.1、加强劳动保护,避免外伤及伤口感染,保护皮肤及黏膜的完整与清洁。
3.2、做好医院各病房的消毒隔离及防护工作,勤洗手,防止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慢性带菌的医护人员应暂调离病房并给予治疗。
3.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注意防止菌群失调。出现真菌和其他耐药菌株的感染时,应及时调整治疗。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加,也可表现为减少,中性粒细胞大多增高,细菌培养标本可取血液,脑脊液,尿液等,痰培养意义仍有争议,应强调药物敏感试验的价值,在分子流行病方面有PFGE,RAPD,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1、血常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着增高,可有核左移,但免疫低下等机体反应较低者或老人和小儿等白细胞也可不高。
2、尿常规:尿路感染时尿液混浊,白细胞>5/HP,可伴有红细胞,尿蛋白及管型等。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后者阳性率更高,为获得较高的阳性率,应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及寒战,高热时采集标本,反复多次送检,每次采血5~10ml,对已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采血时间应避免血中抗生素高峰时间,或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破坏抗生素的药物如青霉素酶,硫酸镁等或做血块培养,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1、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支气管肺癌等严重基础疾病。临床症状有发热甚至高热、咳痰,痰液可为白色、脓性或带血丝,但在老年人中症状较少甚至无症状,还可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感染可以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胸腔积液。休克和转移性病灶少见。X线表现不一,可以是叶性、支气管炎性、空隙性或混合性,可以为单叶病变、多叶病变或弥漫性双侧病变等。
2、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可变现为无症状的细菌尿,也有出现肾盂肾炎的,表现为乏力、发热、尿频尿急、腰酸腰痛等。
3、伤口感染:常见于烧伤创口、手术切口的感染。随着各种手术的开展,几乎各处都可有该菌感染,伤口的出现使得皮肤的防御屏障缺失,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临床上以胸骨纵隔和脊柱后方感染相对多见。
4、败血症:发热症状常见,热型不一,可为稽留热、间歇热、弛张热等。发热常伴寒战,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白细胞增多,也有减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