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炎是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2.1、疼痛
疼痛是十二指肠炎的突出症状。一般表现为上腹部轻度压痛,多为饥饿痛、夜间痛,进食后缓解。并且疼痛的范围往往非常局限,患者常可用一、二个手指明确指出疼痛区域,直径约在2~10cm之间。
2.2、恶心与呕吐
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
2.3、反酸和泛口水
十二指肠炎的患者早期还可能出现反酸、泛口水等症状。
2.4、消化不良的症状
可有上腹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及体征。上消化道出血是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的一种并发症,可有黑便或呕血等症状。
2.5、食欲和体重方面
患有十二指肠炎的人,早期通常食欲不好,体重会随着减轻,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炎、贫血等症状。
原发性十二指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酒、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本病亦可伴发十二指肠其他疾病或肝胆胰等周围器官疾病,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合并存在,故认为可能与其病因相同。有人认为十二肠炎可演变为十二指肠溃疡,其依据为:
炎症开始时酸度正常,以后由于炎症进展干扰了十二指肠对胃液分泌的抑制过程,导致高酸产生而形成溃疡。
十二指肠炎时表皮细胞因炎症破坏而丧失,但腺管部细胞增殖可以予以补偿。当腺管细胞因衰竭而不能补偿丧失时,可产生糜烂,继之形成溃疡。
特异性十二指肠炎多由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如钩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等)及真菌、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等累及十二指肠而引起特异性炎症。
1、抗酸药
可用氢氧化铝-镁乳合剂,每次15~30ml,3 次/d,餐后1~2h服用。抗酸药能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缓解疼痛。
2、抗分泌药
可根据病人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可用奥美拉唑20mg,1~2次/d,雷贝拉唑10~20mg,1~2 次/d 等;H2受体拮抗药可用法莫替丁20mg,2次/d 或雷尼替丁150mg,2 次/d。抗分泌药能抑制胃细胞分泌胃酸,减轻胃酸对已有炎症的黏膜刺激,可有效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病理学异常。
3、M受体拮抗药
可选用派吡氮平50mg,2次/d 或山莨菪碱(654-2)片5mg,3 次/d,口服,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对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在疾病活动受到控制后,可建议食用以下食物:淡果汁、苹果酱、罐装水果、燕麦片、白切鸡、鱼、煮熟的蛋、薯泥、米饭或面条、面包等。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提防是否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馒头、花卷、包子、馄饨、软饼、软饭等,细嚼慢咽,便于充分消化和吸收。
少吃豆类、洋葱、土豆、红薯等易产酸产气的食物,忌生冷、忌油腻、忌辛辣、忌饮酒,避免不良因素对溃疡的刺激。
养胃健脾特别推荐:山药莲子百合粥、花生红枣小米粥,可以添加鸡蛋、肉末、鸡茸、鱼茸、碎菜、果粒、牛奶等调味,增加营养。
一定要要禁烟,酒,咖啡辛辣食物。少吃含淀粉内的食物如:土豆、芋头、粉丝、粉条、红薯等凉粉等,少食多餐,定时进餐,不要吃过于坚硬和不消化的食物。应以饮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少食多餐忌过冷、热、硬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