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区别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因为位置很相近,所以经常被人们误认错。虽然二者都是消化道疾病,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通常会在进食后有所缓解,青年人是多发患者,十二指肠溃疡也不会发生癌变。患者要注意饮食科学,适当休息。相反的,胃溃疡通常是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患胃溃疡的人在吃完东西后半个小时才会觉得有疼痛感,对于久治不愈胃溃疡有可能会癌变,应该定期去医院检查,以防癌变不能及时治疗。
2、十二指肠溃疡的检查
2.1、肿瘤黏蛋白检测
可提示肿瘤组织来源。壶腹部癌可原发于十二指肠壁黏膜、胰管或胆管,而来源部位不同其预后可能不同。
2.2、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可表现为息肉型、浸润型及溃疡型。息肉状肿块质地柔软,大的呈菜花状,也可能来自腺瘤性息肉或绒毛状腺瘤恶变。肿瘤边缘呈堤状隆起,较硬,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时,可阻塞十二指肠腔致十二指肠腔发生狭窄和梗阻。镜检见:十二指肠癌主要为腺癌,占81.4%。少数癌细胞产生大量黏液而形成黏液腺癌。偶可见分化很差的未分化癌。
2.3、大便潜血试验
以溃疡病变为主时,大便潜血可为阳性。
2.4、气钡双重造影
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如行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诊断率。因癌肿形态不同,其X线影像有不同特征,一般可见部分黏膜粗、紊乱或皱襞消失,肠壁僵硬。亦可见息肉样充盈缺损、龛影、十二指肠腔狭窄。壶腹部腺癌与溃疡引起的壶腹部变形相似,易误诊。
3、胃溃疡的特点
胃溃疡的胃痛特点是慢性,长期性,节律性,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疼痛。胃溃疡的疼痛一般发生在餐后一个小时到二个小时,伴有泛吐清水酸汁,痞满腹胀等症,它一般都是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不治或失治可以进一步恶化如溃疡型胃癌,或胃穿孔等症。另外,人们常讲的胃溃疡还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它的疼痛规律是餐后二到四小时疼痛,食后疼痛减轻。
溃疡较深,特别是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背部。本病呈周期性发作,与季节有关,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见。与精神情绪、治疗反应等亦有关。疼痛性质常为隐痛、烧灼样痛、钝痛、饥饿痛或剧痛,可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特殊类型的溃疡如幽门管溃疡、胃底贲门区溃疡、巨大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或有并发症时,疼痛可不典型。除疼痛外,还常兼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呕吐和恶心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的活动程度。
1、幽门螺杆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4、应激精神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5、遗传因素
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6、胃运动异常
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十二指肠腺癌原则上应行根治切除术,其术式可根据癌肿的部位和病期选用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等术式。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可采用姑息性胆肠引流或胃肠引流等术式。
据文献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十二指肠腺癌而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率上升至62%~90%,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25%~60%。由于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符合肿瘤手术治疗、整块切除和达到淋巴清除的原则,同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基本被公认为治疗十二指肠癌的标准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