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枣糕是满汉全席汉席中的一道糕点,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味香远,入口丝甜,还有很好的营养价值,那么蒸枣糕的做法大全大家是否都知道呢?下面小编为您总结了蒸枣糕的做法大全,看看吧。
蒸枣糕的做法大全
1、飘香红枣糕
面粉400克,红枣100克,酵母2克,清水300克。酵母用清水和开,加入面粉调匀,再加入红枣干。准备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蒸笼,盖上浸湿的纱布。蒸锅里放半锅水,将1倒入纱布中,然后放入蒸锅蒸至水开后再蒸8~10分钟即可。
2、玫瑰枣糕
先将红枣铺在铁丝网架上,用小火把枣皮烘焦,将红枣倒入冷水内泡约5分钟,捞出擦掉枣上的黑皮,剥去核,留枣肉待用。核桃仁用沸水泡去皮,下油锅中炸黄捞出。生猪油去筋,与枣肉分别剁成泥。红薯煮熟去皮,压成泥状。核桃仁、瓜子仁、荸荠分别切碎。枣泥,板油和红薯泥装入盆内,再将鸡蛋打散入碗,加核桃仁、瓜子仁、荸荠、白糖、玫瑰花拌匀。
猪网油铺于碗底吊在碗口边外,把拌好的枣泥放入网油内,用手压平,将碗中的网油边理平,搭转在碗内的枣泥上,用棉纸密封,上笼蒸40分钟出笼,扣入另一盘内,揭去网油,撒上白糖即成。
3、红枣赤砂米糕
粘米粉50克,糯米粉50克,黑提15克,哈蜜红枣15克,赤砂糖20克。
红枣和黑提事先用温水浸泡至软,红枣去核切成碎。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加入约70ML的开水。搅拌成颗粒状,加入赤砂糖,继续搅拌,混合物搅拌成无干粉的颗粒状即可。
取一个微波容器,放入混合物,铺上红枣和黑提,表面可以少许撒一些水。容器加盖,留出一个小缝隙(一定要盖,不然会干呀),微波中火加热5分钟,断火后继续在炉内焖5分钟,(中间做的时候到第五分钟时会溢出浓郁的枣香味呀,就是表示熟了)出炉待略散水气,切片,装盘即可享用,微波耗时5分钟。
4、红枣鸡蛋糕
红枣,鸡蛋20个,白糖20两,干糯米粉20两,花生油或色拉油适量。
将皮紧肉厚核小的红枣加凉水下锅,煮到七分熟时捞出剥皮去核,再上锅蒸软,把枣肉捣成泥。将鸡蛋倒入大海碗中打匀(顺着一个方向),陆续放入白糖。如不喜欢太甜,可以将白糖的量适当减少。
糖与蛋搅好之后,将干糯米粉陆续加入。注意,一定要边打边慢慢加入。等糖、蛋和干糯米粉混合之后,加入枣泥继续搅拌。打的时间越久,枣糕越松软可口。
枣糕米浆打好之后,准备白铁皮做的圆铁盒(铝制的亦可),将花生油或者色拉油涂在内壁,铺上一层豆腐衣,将枣糕米浆倒入铁盒,八分满即可。上面可以放几粒胡桃干。用笼屉大火蒸两个小时,枣糕就出锅了。
5、玫瑰蜜枣糕
面粉500克,红糖250克,小枣90克,蜜枣60克,小米面65克,玫瑰3克。
把发面放入食用碱适量,放入盆中。将红糖用玫瑰水溶化,与小米面一起掺入发面中,调搅成稀糊状。将方模子放入蒸笼内(10厘米见方、6厘米高的模子),把调好的面糊倒入一半,刮平,放上去核的小枣,再将剩下的一半面糊倒上,在上面放蜜枣,用旺火蒸20分钟即成。
6、红糖蜜枣糕
发面500克,红糖250克,小枣90克,蜜枣60克,小米面65克,玫瑰3克。
把发面放入食用碱适量,放入盆中。将红糖用玫瑰水溶化,与小米面一起掺入发面中,调搅成稀糊状。将方模子放入蒸笼内(10厘米见方、6厘米高的模子),把调好的面糊倒入一半,刮平,放上去核的小枣,再将剩下的一半面糊倒上,在上面放蜜枣,用旺火蒸20分钟即成。
7、金丝枣糕
鸡蛋、面粉、白糖、黑芝麻、花生油、蜜枣、地瓜干、樱桃干、核桃仁、玫瑰。
两汤匙白糖和两个鸡蛋用打蛋器搅拌20分钟直到出现白沫。蜜枣、地瓜干、樱桃干切成小丁。加入面粉与蛋液搅拌均匀,加入蜜枣、地瓜干、樱桃干这些果铺。先在碗里铺一层保鲜膜,把面糊盛入方形或者圆形的豌里,在面上撒上少许黑芝麻,黑芝麻先在热锅里炒一下味道会更加香,炒的时候不需要放油、开小火炒闻到香味就可以了。放到蒸锅里蒸40-50分钟即可,待凉后切块装盘。
蒸枣糕要注意什么?
1、红枣一定要选好的。
2、蒸枣糕的时候笼屉要严,而且不到时间不要打开笼屉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蒸枣糕的做法大全,供参考。
小编: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那么上元节是什么?上元节的来历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解上元节是什么,看看吧。
上元节是什么?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上元节的来历是什么?
1、平吕说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三元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火把节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4、敬佛说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
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上元节是什么,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上元节的来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