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保健学堂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吃蜂蜜六大注意
2013-11-30阅读:10078 学员编辑 收藏
养生导读:蜂蜜历来是养生家们最为推崇的食物之一,蜂蜜甜味可口营养丰富常服脸色红润、解除疲劳、滋阴壮阳、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内服可治疗心、肝、脾、肾、肺、肠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以及滋润皮肤。但是不管多好的食物,都有两面性“别人的补药可能是是你的毒药”。所以吃蜂蜜也必须知道一些注意事项。

1、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

蜂蜜营养丰富,是大众饮食佳品。许多新妈妈也会在婴幼儿的辅食中加些蜂蜜来调节口味、增加营养价值。不过专家指出,1岁以内婴幼儿不适合食用蜂蜜。

蜂蜜在酿造、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因为蜜蜂在采取花粉过程中有可能把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肉毒杆菌芽孢适应能力很强,在100℃的高温下仍然可以存活。

蜂蜜滋养也要当心吃错伤身
由于婴儿胃肠功能较弱,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肉毒杆菌容易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常发生于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后的8~36小时,症状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减退。虽然婴儿发生肉毒杆菌感染的几率很小,但医生还是建议:在孩子满1岁以前,不要给他吃蜂蜜及其制品。

此外,专家还提醒,1岁以上的婴幼儿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与大人相比要适当减少。

2、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

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约为35克,果糖40克左右,蔗糖约2克,糊精约1克。

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进入肠道后无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经水解后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别明显。从这一点来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

蜂蜜滋养也要当心吃错伤身
3、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

一般来说乙肝患者非常适宜喝蜂蜜,因为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脏分解合成,可以降低肝脏的负担,但是肝硬化患者却不能喝蜂蜜,因为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

4、感冒药容易和蜂蜜打架。

感冒了多半会咳嗽,而蜂蜜有止咳的作用,于是很多人感冒时会喝蜂蜜缓解咳嗽症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药剂科教授孙广红提醒大家,感冒药最好不要和蜂蜜一起喝。

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如果咳嗽少痰,或痰少而黏,或者干咳无痰,可以冲蜂蜜喝。但如果正在服用退烧药或含退烧成分的感冒药,不宜同时服用蜂蜜。很多感冒药,如泰诺、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它遇到蜂蜜会形成一种复合物,影响机体对其的吸收速率,从而减弱退烧作用。

同理,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药,如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上述感冒药同服。

另外,蜂蜜主要通过润肺来达到止咳作用,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因外感所致,不宜滋补,最好不要喝蜂蜜。

蜂蜜滋养也要当心吃错伤身
5、蜂蜜虽好不可多服。

蜂蜜不可多服。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一次进食过多,可使血糖升高。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但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1-2匙约20克左右为宜。

蜂蜜不宜加热服用。蜂蜜中含有人体代谢中期起重要作用的酶,如淀粉酶等,加热后会失去活性,营养价值消失。固以不超过50摄氏度得温开水调服。

早晨喝蜂蜜,不仅滋阴润燥,还可快速补充体能。

蜂蜜最好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服用,可以避免刺激肠胃。另外存放时避免接触金属物品。蜂蜜呈酸性,保存时,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6、蜂蜜面膜别乱用。

近来,蜂蜜受到各大护肤品牌的青睐,纷纷推出含有蜂蜜成分的产品。美容专家提醒:蜂蜜中含有葡萄糖,可以起到滋养和防护的作用。如果喜欢自己DIY,还可以把蜂蜜调和到面膜、面霜中使用,有滋润、锁水保湿的功效。

蜂蜜滋养也要当心吃错伤身
但专家同时提醒:蜂蜜的分子结构大,不容易被皮肤吸收,所以不要和润肤水、精华一起使用,而要用在之后。她还提醒说,因为蜂蜜比较黏稠,容易堵塞毛孔,所以油性皮肤或者毛囊有炎症的人不太适合。

另外,如果皮肤上有外伤或感染,最好暂停使用,因为蜂蜜中的葡萄糖容易加速细菌的滋生,加重感染。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