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保健学堂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喝中药的禁忌
2014-05-06阅读:9448 学员编辑 收藏

养生导读: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服用中药要查看禁忌,否则不能治病反而有害健康。喝中药的禁忌有哪些?中药在服法、用量、服用时间、服用温度等方面都有讲究,同时要注意忌口问题。下面介绍喝中药的禁忌,让你的中药不会白喝!

中药的服用禁忌

中药不像西药,只需分时、分量,它在煎煮方法、服法、用量、服用时间、服用温度等方面都有讲究。

1、服用中药有温度要求

中医将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归入寒证,要热服药汁,才能达到趋赶风寒、健脾温中的目的。而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如肺炎、支气管炎、风热感冒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红、便秘等,宜凉服或冷服。对于一般的汤剂,如滋补类中药,温服即可。

具体而言,一般汤药宜温服;止吐药或清热、解毒药,以及真寒假热证所用的热药,应冷服;滋补药应冷服;夏季或干燥气候所用热性药,也应冷服;解表发汗药、急症用药与真热假寒证所用寒药等,皆应热服。

喝中药几大禁忌要牢记

服用中药有温度要求

2、服药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性来定

一般情况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与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对胃肠刺激性的药物及其他一般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宁神安眠的药宜在睡前服。

病在胸腔以下及胃肠部的患者,服用中药宜在饭前;病在胸腔以上者宜饭后服,且量不宜多,须分次服;病在关节、骨髓、腰背部者,则宜在晚上睡前服用;病在四肢者宜清晨服用。

3、内服丸剂、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

加酒是为其升提宣通,用淡盐水送服是为了引药入肾。当然,中药的服法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要求,那就需要听从医生的嘱咐了。

喝中药几大禁忌要牢记

内服丸剂、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

4、要注意服药后的护理

例如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不出汗,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喝中药的饮食禁忌

中药忌口有许多讲究,一般不宜多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油煎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喝浓茶;忌食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用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

1、忌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2、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喝中药几大禁忌要牢记

喝中药忌萝卜

3、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4、忌辛辣

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喝中药几大禁忌要牢记

喝中药忌辛辣

5、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专家提醒,中药讲究禁忌和配伍,许多中药与西药是不能一起服用的,如六味地黄丸不能与利福平(一种抗结核药物)同服,不然,会很容易增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

上一篇:后脑勺疼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凉菜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