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
1.2、病毒因素
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
1.3、遗传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 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其血缘亲属中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如父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
其血缘亲属中患有其他风湿病,如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更年期妇女、生产后妇女。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处于紧张劳累环境。
居住地、工作环境寒冷潮湿等。
本人患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3.1、可引发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功能障碍,多与长期使用抗类风湿药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有关。停止用药后,即可逐渐改善。长期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也有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虽然进展缓慢,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肾病患者应慎重使用。
3.2、可引发皮肤病:具有代表性的为类风湿结节。另外,恶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坏死性脉管炎,出现一种紫癜、溃疡和坏疽混合存在的皮肤病变,多见下肢下13部位。
3.3、可引发呼吸道疾病:多见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特别是长期患病的老年人。
3.4、可引发眼病:类风湿也能累及眼睛,约15%患者可出现干燥综合征,从而引起角膜和结膜干燥不适,少数患者可并发巩膜炎、虹膜炎,多发生在角膜边缘2~3毫米处。
3.5、可引发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包炎可高达20%。
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如练习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凡是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就强,很少患病,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避免受风、受潮、受寒
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受凉、受潮等病史,提出了这些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春季雨水较多,是“百病好发”之际,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季节,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
3、注意劳逸结合
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过于疲劳,人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发一些疾病。
4、保持精神愉快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要善于节制不良情绪,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心胸开阔,生活愉快,进而使身体健康,要记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避免滥用激素:激索治疗是有严格适应症的,一般而言只有不足5%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才需要使用激素治疗。但在实际治疗中大部分病人曾经用过激素治疗。病人用药后,表面上疼痛、僵直稍减轻些,活动稍有改善,病情看似有一些缓解。而实际上。激素服用后有诸多毒副作用,如发胖等。长期应用激素,还会产生赖药性和抗药性等,一旦停药。症状会璧新出现并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避免产生悲观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不积极的配合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残疾。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难治,但并不是无药可治,有一部分患者道昕途说,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不治之症,往往背上了“死不了,活不旺”、“轻了是懒汉,重了是瘫痪”等思想包袱,结果只是耽误治疗而错过佳、有效的冶疗时期,致使疾病更进一步恶化、发展,增加残疾的程度。
避免不重视治疗:与上面的人相反,有些人认为关节、腰腿疼痛不影响吃、不影响穿。不是什么大病,疼痛厉害了,吃些止痛片即可,只能止住疼痛就算了,这种想法更是要不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得类风湿性关节炎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使病情发生迁延。后使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步一步恶化、发展而导致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