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中医如何预防“脾湿”
2011-05-02阅读:9504 学员编辑 收藏

现代人的洒脱,表现在吃上就是冷热不忌,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而如此随心所欲带来的则是脾胃不调,特别是“脾湿”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病症中表现为吐,是与胃有关系;表现为泻,是与脾有关系。而脾胃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胃是一个粮仓,而脾是一家物流运输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将粮仓里的东西,合理地、适当地、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运输”功能失调,就可能形成我们常说的“脾湿”。

脾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饮食习惯最重要。如果你吃饭过快或过饱,都容易给消化带来负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由于脏器老化,脾胃功能衰退,快食或过饱都会使运化失调,导致湿邪积存于体内。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贪凉,因为寒主凝滞,容易使运输通道堵塞,影响到运输。比如一个小孩,先吃了一个热汉堡,然后马上吃了一根冰棍,于是就会出现腹泻。这在中医上来说也是脾湿,是由一热一凉打乱了脾胃的升降功能所导致的。

脾湿如果不加以注意,除了腹泻症状外,还会出现胸闷气短,胃部满闷不舒,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身体困重,神疲乏力,昏昏欲睡,小便混浊,妇女还会出现白带增多等症状,此类人群舌苔均较厚而黏腻。同时,由于湿邪有黏腻难解的特点,患病后,病程较长,疗效显现得也相对较慢。

预防“脾湿”,应先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中医认为,肥胖的人多属痰湿体质,所以更应适当多吃些薏米(可熬粥)、冬瓜、苦瓜、红小豆类食物,以祛痰湿。还有一种中医自疗脾湿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天枢和神阙(肚脐部位)、中脘等穴位,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每日半小时左右。此方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将十分显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