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进补有度 盲目进补生命可危
2011-05-04阅读:9343 学员编辑 收藏

中国人讲究在冬季吃补品,以增强机体抵御寒冷和疾病的能力,但如何进补、补些什么却大有学问,如果不针对个人体质及病症盲目的补一通,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进补之前您最好先了解一下怎样才能“补”得正确,“补”得安全,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学生乱进补流鼻血

小刚今年18岁,正念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每天都要学习至深夜。眼看着儿子身体虚弱,经常感冒,母亲张女士坐不住了。她从各种渠道打听到进补方法,于是跑到各大药房,买回人参片、醒脑茶等一大堆保健品。果然,小刚吃下这些保健品后,睡眠也踏实了,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学习起来也不犯困了。尤其原本苍白的脸,重新变得红润有光泽了。然而,一个多月后,小刚开始觉得头胀、口干、耳鸣,而且经常流鼻血。

哈市中医院专家为小刚进行了检查,发现患者的血压竟然飙升到140/80毫米汞柱。医生介绍,从营养和体质的角度看,中学生基本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虚”处可补。如果过分进补,就等于打乱了身体平衡,严重时还会导致“上火”、长口疮、流鼻血、心情烦躁。医生指出,目前多数保健品都夸大作用,有的还添加激素,可能引起发育异常、消化道出血和骨质疏松等隐患。诸如人参、西洋参等补品,长期大量服用会产生副作用,称之为“人参滥用综合征”,表现为兴奋、烦躁忧虑、失眠,甚至出现狂躁、精神错乱等症状。

医生告诉小编,入冬以来,医院每天都能接待十余名类似的患者,其中高三、初三学生占了六七成。从科学角度讲,入冬之后人易倦怠、乏力,此时进补是最佳时机,不仅能防治一些多发病,还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很多人不了解该不该补、怎么补、补什么这些问题,因盲目补出了毛病。

冬季进补应因人而异

因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很大,在选择冬季进补的方案时,应因人而异。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万不可盲目。如形体偏瘦、性情急躁、易于激动者,应以“淡补”为主,采用滋阴增液、养血生津的饮食,禁用辛辣等食物;而形体丰腴、肌肉松弛者,宜采用甘温食物,忌用寒湿、冷腻、辛凉的食物;以脑力工作为主者,宜多进食有益肾、心、脾三脏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鸡蛋、牛奶、海产品、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以使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减少因用脑过度引发的疲倦、失眠等各种症候。

冬季进补仅适用于体质阳虚或寒、湿等病理变化的人群,不适宜体质阴虚火旺和实热症候的人群。若有大热、大渴、便秘、五心烦热等症状者,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且请中医师诊治后才可继续进补。

“进补”尚需“辨症”下料

冬季适当的进补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能力,我国古代民间就有“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疾患都能够通过“进补”进行预防调理的。一般来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胃病、妇科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以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者,通过冬季适当“进补”加以调理,均可以起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

相关专家认为,冬季进补需要“辨症”下料,建议“进补”者走出进补误区,进补前应到专业中医院找有经验的中医进行“辨症”开方。有人认为,只要是进补药对人体就一定有益;也有人仅凭广告宣传随便服用一些保健品;还有的人误认为,补药越贵重效果越好,但没有对症服用,反而产生了不良反应。其实以上三种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比如人参是补气健脾的良药,服用不当,则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胸闷、头痛目眩、鼻子出血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而温补肾阳的鹿茸用于阴虚者,也会导致口鼻出血、烦燥不安、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