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小儿疳积的刮痧疗法
2011-05-10阅读:9336 学员编辑 收藏

小儿疳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又称蛋白质、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症,多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某些疾病(婴幼儿腹泻,先天幽门狭窄,腭裂,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引起的蛋白质或热量不足所致。营养不良属于中医学的“疳积”范围。患儿体重不增或减轻是营养不良的最初症状。久病者身高也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和消失,明显消瘦。皮下脂肪消减的顺序是,先为腹部,其次为胸、背、腰部、上下肢、臂部,最后是额、颈及面部;还表现有皮肤干燥、苍白、松弛和失去弹性。患儿的肌肉多发育不良,运动机能多发育迟缓。重度营养不良者体温偏低,智育发育不全。初起往往多哭而烦躁,继之变为呆钝,睡眠不佳,对周围环境反应较差,食欲低下以致消失。往往伴有腹泻与呕吐,极重度者可发生水肿,可伴发营养性贫血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初期有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继而可见烦躁好哭,睡眠不实,喜欢俯卧,手足心热,午后两颧部发红,大便时干时溏,小便如淘米水样,日久则见面色苍黄,机体消瘦,头发稀少如穗状,头大颈细,腹大肚脐突出,精神委靡不振等。

(二)治法

(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见图8-2-1、图8-2-2、图8-2-3、图8-2-4、图8-2-5、图8-2-6)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四缝:在手掌面,除拇指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缝纹的中央。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胁部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然后放痧鱼际、四缝,最后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分别刮拭腹部章门、天枢穴,30次,不宜过重,出痧为度。鱼际、四缝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二、病例

患儿,男,1岁多。于生后3个月即出现厌食,仅食母乳,不愿吃固体食物、进食后腹胀,时有呕吐,面色发黄,体弱、无力,坐立均落后于同龄儿,不会行走,智力发育正常。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营养不良性贫血”、“佝偻病”、“消化不良”,对症治疗无效。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1周后,患儿饮食正常,呕吐消失。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