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2011-08-02阅读:10687 学员编辑 收藏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明病理变化

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症,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经内舍于肺,继而可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

《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指出了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此外,经络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渠道。例如,心移热于小肠,肝病影响到胃,胃病影响到脾等,这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注而相互影响的结果。内脏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疮,大肠、胃腑有热可致牙龈肿痛等等。都说明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例如,头痛一症,即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其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与厥阴经有关。又如胁肋与少腹是肝经所过,故两胁疼痛或少腹痛,多与肝经有关。此外,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常发现在经络循行通道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和皮肤形态变化,皮肤温度,电阻改变等,也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如肠痈患者,有时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出现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有时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临床上采用循经诊察,扪穴诊察,经络电测定等方法检查有关经络、腧穴的变化,可作诊断参考。

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刺灸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选穴,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的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很好说明,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胃痛循经远取足三里、梁丘;胁痛循经远取阳陵泉、太冲等。又如头痛,因前头痛与阳明经有关,可循经远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内庭穴治疗等等。此外,根据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临床上用皮肤针叩刺皮肤,皮内针埋藏皮内来治疗脏腑经脉的病症;根据宛陈则除之的理论,又可通过刺络出血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常见病。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咽喉肿痛刺少商出血,急性腰扭伤刺委中出血等等;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治疗多以局部取穴,所谓“以痛为输”。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方面的体现。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