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小编中医专家表示,脖子、腰肾、脚踝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在凉爽的秋雨天,这三个部位应做好保暖。
1、暖颈:扩胸仰头抻筋骨
脖子本身就很娇贵,再加上有人有慢性劳损的底子,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血管的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神经水肿,诱发颈椎病或让原有的颈椎病雪上加霜。
专家表示,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戴围巾或穿高领衫,让脖颈不露在外面。还可以扩胸仰头抻筋骨,即双手交叉放在颈后,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锻炼头颈部肌肉。
2、暖腰:按摩疏解受凉不适
老年人中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主要就是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在阴雨天会加重。而女性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机能。
专家表示,除了戴腰围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不适。双手交叉,快速揉搓,把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肾俞穴(俗称“腰眼”,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上,用手掌温暖腰肾,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
3、暖脚:40摄氏度水泡脚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除了穿厚袜子外,泡脚也是保护脚踝的好方式。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作用,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其中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使用时不同功效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克即可。此外,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询问医生。
小编导读:感冒基本好了,剩余一点咳嗽总不好,很多家长对孩子感冒后的咳嗽很是头疼,我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
中医分析疾病,从两方面考虑,古人认为疾病一定会向两个方向发展,把事情简单化,就是阴阳,具体而论,就落实在寒热上,那就是身体或向着热的方向发展,或向寒的方向发展。这可能由体质决定,如孩子喜欢吃肉,平素身体壮实,可能外感后向热发展,另如平时总闹肚子,脾胃虚弱,易受寒,就容易向寒发展。有时,这与邪气性质也有关,如冬天寒冷易受寒,夏天易化热等。这还可能是疾病不同的阶段,如感冒开始一般是受寒,在身体激烈抵抗时化热等。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分清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寒还是热就行。感冒基本好了,剩余一点咳嗽总不好,那就分清此时的寒热状态。
寒症:试试烤橘子
一种是寒症,剩余一点寒邪残留体内,身体没办法自己清除,多半是体内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无法清除残余寒邪,可用泡脚的方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吃烤橘子。
用一个微微发红的橘子,打开煤气中火,用筷子把橘子放在炉灶上烤,很快,接触火的地方会变黑,然后反转橘子,让其他地方接触火苗,等橘子全黑,关火,放温,让孩子吃橘子肉。每次吃一个,一天吃两个,或根据孩子年龄和胃口来决定。注意橘子皮的颜色变黑就可以,不要烧成炭。
一般情况,对于寒咳,这种方法很快就可止咳。对于刚被寒风呛到,咳嗽的孩子,这方法效果也不错。
因为橘子皮可分出两个中药,带白色橘络的,叫陈皮,也叫橘皮,有和中理气,化痰止咳作用。把里面的白色肉刮掉,烘干,就叫橘红,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可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情况。
所以,橘红对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效果较好。一般用的橘红都是干的,而新鲜的橘子皮药性更好,散寒要辛发之性,越新鲜,越好,所谓“生者尤良”是也。
烤橘子时,细心的人会观察到,在橘子表面接触火焰处,有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火苗升起,其实在橘子里,也有很多这种喷发,橘皮里的药性成分就会蒸发到橘子肉上。带有橘皮药性的橘子肉,虽然烤过后,微微带点苦味,但总比其他药物要好吃多了。
在感冒后期,残余寒邪的机会较多,也可具体参考症状,如孩子流清鼻涕,手脚凉,微微怕冷,怕风,舌苔淡白,舌质淡白等。
热邪:川贝炖梨
有黄痰,黄鼻涕,则需继续清除外邪,这是邪气较盛的表现,要请医生开方或服中成药。如果没有什么痰,或痰很少,但很黏稠,往往干咳,而孩子舌质红、大便易干、手脚发热、尿黄等情况如果出现,则可判断剩下一点残余的热,往往是燥热为患。
这时,就可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川贝炖梨了。把一个白梨上端切开,挖去梨核,放入三克左右川贝粉,盖上,把梨放入一个碗里,添些水,放入蒸锅隔水蒸三十分钟左右。吃梨喝汤。
川贝性凉,味甘平,入肺经、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作用,加梨后,润燥效果更好。但感冒后一般寒邪残留居多,热邪残留往往是人体质偏热,或最近上火,或夏秋天气燥热,北方冬天暖气燥热等。
把这两个方法放在一起讲,是要告诉大家,中医对每种病都会分出阴阳,具体可能会落实到寒热上,因此,大家千万要有这个概念,不能用一个方法处理一切情况。只要分清寒热,孩子就能恢复。这些方法,大人也一样适用。
小编导读:冻疮是冬天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两亿人受到冻疮的困扰,其中主要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冻疮一旦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常较难快速治愈,要等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时间一长,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产生血液瘀滞,使局部组织缺氧,导致组织细胞受到损害。部位多在耳廓,手、足等处,局部发红,发紫,肿胀,痒痛,有时起水泡,糜烂,破溃,结痴,又痒又难受。欲减少冻疮的发生,关键在于入冬前就应开始预防。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办法,希望能帮到各位。
小偏方
1.冻疮初起可用尖辣椒煎水涂搽皮肤,增加血液循环。也可用尖辣椒6克切成细末,用60度白酒 30毫升,浸泡10天,去渣过滤,即成辣椒酒,一日涂搽3~5次。
2.冻疮尚未溃烂可用生姜10克切细捣烂,浸在烧酒内4~ 5天,滤去姜渣,用棉球蘸取搽患处,或将食醋煮热,趁温湿敷,一日2~3次。
3.冻疮已经溃烂用芝麻15克,花椒9 克,杏仁10个,混合后在锅内炒黄,研成细末,用猪油调匀,涂于患处。
外病内治食疗帮忙
1.生姜、当归、红花、川芎各10克,同浸于500毫升白酒中,一周后即。朋艮用。每日2~3次,每次饮 10毫升。
2.羊肉500克,花椒3克,生姜15 克,当归30克,煮食。
3.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红枣各10克,生姜3片,炙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服1次。
4.斗当归、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5克,细辛、茱萸各3克,生姜9 克,分2次煎服,每日服1次。
果蔬外敷降冻疮
辣椒法:辣椒面撒于伤湿止痛膏上,贴患处;或辣椒5个,入白酒100毫升浸泡一夜,用此酒擦涂患处,每日2-3次;或干辣椒25克,水煎,趁热洗患处15分钟,可消肿止痒;或取红辣椒适量,切碎,用水煮沸10分钟,于临睡前趁热熏洗患处,每天 1次,连用5天。适用于冻疮未溃破者。
大蒜法:紫皮蒜适量,入冬前将蒜捣烂,擦在常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擦5-7 天,如皮肤起泡,可暂停用。本方适用于冻疮的预防。也可取大蒜100克,干辣椒、陈皮各20克,共煎水趁热浸泡患处,每天1 次。适用于冻疮未溃破者。
生姜法:生姜火上烤热,切片擦涂患处,可消肿止痒;或生姜切碎,浸泡于70%的酒精中,20天后用酒精擦涂患部,每日数次。也可取生姜绞碎,熬膏涂之。此法对于手、足冻疮均治。
苹果法:苹果去皮绞碎熬膏,加入少许樟脑粉调匀涂患处,每日3次。
最后还要特别提醒各位,对寒冷敏感的人最容易发生冻疮,习惯性冻疮患者多有遗传性,所以,生过冻疮的人每年冬天都应注意及早采取措施。
小编 导语: 随着冬季的到来,身体总会出现一些小毛病,如口干舌燥、干咳、便秘等症状。如果去医院看病少不了要打针吃药。那如何治愈小疾病了?下面小编分享10种疾病食补的方法,让你小病不求医。
1. 面色晦暗—银耳
银耳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5-6克,脂肪0.6克-3.1克,碳水化合物79克,粗纤维2.6克,钙380毫克,磷250毫克,铁30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2、胡萝卜素、胶质蛋白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养阴,还具有消除肌肉疲劳,健脑仿衰的作用。
2.心神不宁—莲子
莲子的寿命很长,历代很多本草著作都认为莲子可以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列莲子为上品,可以颐养天命。莲子的作用补肾、健脾、养心、安神、抗衰老。用莲子配白茯苓、淮山药、糯米、陈仓米、白砂糖等,蒸熟成糕。每日服食最能延年益寿。
3. 稍有痰火—秋梨
“唉!秋梨膏啦!秋梨膏啦!胖子吃了能变瘦,瘦子吃了能变胖,赶考的吃了肯定能考上,不想考上的人吃了永远也考不上。”解放前,秋梨膏在南方诸省就是这么叫着卖的。秋梨被誉为“百果之宗”,具有润肺清痰、降火除热、镇静安神、降低血压、消炎去痛的作用。
4. 轻微干咳—百合
“春暖卷帘永昼长,池塘碧艳卧鸳鸯。”这是百合花盛开的美丽。“更气两从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这是说百合的对人的保健作用。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为清补之品。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解热利尿,止咳平喘,理胃健脾的功效。
5.身体虚弱—花旗参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他所含的皂甙有显著的抗疲劳、抗利尿、抗缺氧能力。尤其在人们出现阴虚少气、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况,而在煮粥或者炖肉中放入一些西洋参,不仅能镇静秋燥,还能温和滋补。
6.体态臃肿—苹果
西方有句老话“An apple a day,keeps doctors away。(一天一个苹果,一辈子不看医生)。”苹果中含有的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还具有吸附胆固醇,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的功能,从而减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适合在贴球膘的秋天食用。
7.筋骨疼痛—山药
山药也属于中药。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B、烟酸、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因此食用山药能摄入大量的粘液蛋白,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
8.大便干燥—芝麻
芝麻可以润肠通便,保持我们大便不干燥。另外,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能保持血糖的稳定,有益于骨密度的提高,柔韧我们的关节,美化我们的肌肤。
9.肌肤无华—蜂蜜
营养专家认为,蜂蜜是集全部营养于一身的天然食品,富含生命活动所需的活性物质和水分,在中药中能调和白药,也就是说,它可以将营养物质带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多食用蜂蜜不仅可以外养肌肤,还可以内养脏腑。
10.口干舌燥—乌龙茶
喝上一杯发酵适中,不寒不热,性平的乌龙茶,能够有效地消除夏天身体所淤积的余热,恢复津液,让人感到口中润泽,周身滋养。而且也可以通水利尿,对于暑热湿气的排除也非常有效。
小编导读:大雪节气一过,明显到了寒风凛冽,气温骤降的日子,人体的免疫力也跟着气温一起往下掉,各种疾病又肆虐,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下养生保健十分关键。但是,有些养生做法是错误的,你知道吗?警惕!对健康伤很大的6种行为。
不要蒙头睡觉
1.蒙头睡觉
当室温低于16℃时,晚上睡觉会感到一些凉意,因此有的人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这样感觉上会暖和一些。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南方,或者取暖设施较差的郊区和农村,蒙头睡觉成为了一种保暖方式,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我们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被窝里空气流通差,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所以,很多蒙头睡觉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这就是不洁空气导致的呼吸不畅,出现缺氧的结果。
2.戴口罩防寒
秋冬季节,街头盛行口罩一族,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以为很时尚、很优雅。其实,很不科学。口罩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但有个呼吸不畅的问题,呼出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又被吸了进来。鼻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
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不过,真的患上了冷风刺激的鼻炎,点滴药物以后,戴上口罩适度保温,真的有助于鼻炎水肿的消失。
3.饮酒御寒
生活在东北林区的伐木工人有饮酒御寒之说,认为喝酒以后,会增加体内热量,起到御寒的作用。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南的部分农村也有这种说法。
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饮酒后会使人血液循环加快,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饮酒时酒精使人热汗淋漓,酒劲过后,因大多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会感到浑身冰凉,导致酒后寒冷。
4.皮肤瘙痒用手抓
冬天由于室内外干燥,时常会感到浑身皮肤瘙痒。不少人本能地用手挠,这就错了。
皮肤干痒切不可用手抓挠,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炉甘石洗剂或涂搽肤轻松软膏治疗。
5.热水洗脸
冬季傍晚回家,用一盘热气腾腾的水洗洗脸、蒸熏一下,会让人感觉很舒服。这是因为,蒸腾的热气吹开了面部细微毛孔,促进了微循环。有人因此早晚都用热水洗脸,但早晨却不宜用热水洗脸,因为在冷空气刺激下,人的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
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洗完以后,马上外出上班,迅速接触冷空气,毛细血管又迅速收缩,这样一张一缩,很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
6.手脚寒冷用火烤
冬季北方居民有烤火的习惯,尤其是农村居民,这是不科学的。冬天手脚长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此时,如果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性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组织坏死。
冷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北方居民大都知道,冻僵的手不能用热水洗,只能用雪慢慢地揉搓,这样才能舒缓过来,否则容易出现皮肤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