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说到治疗疾病,每个人选择的治疗方法不一样,有的人选择西医,有的人选择中医,中医的药品大部分都是需要熬中药汤服用的,说起喝中药,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是趁热喝,那样才会吸收到药的精华,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道:“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由此可见,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同时服药的温度也很有讲究。民间有“趁热喝”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对于服中药,中医有句古语,叫做“阳病热服,阴病凉服”。具体地说,可以分热服、温服和凉服三种。热服与凉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症宜热服。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凉服、热服和温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喝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出热症,如发热;而“阴病”多表现为寒症,如肢冷。
凉服:在药液冷却后服。治疗热症宜冷服,热症患者常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症状。冷服的药有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等。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
热服:即在药剂比较热时服用。治疗寒症宜热服,即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症状时应该热服药剂,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喝些热水等,以助药力。
温服:即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如平和补益之药。
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再问一下中医师服用方法,以防出现偏差。
如何避免或阻止因服用中药、汤药而带来的呕吐现象?
一是采用小量频服法
即先让病人服一小口试探,若吐就让其吐出,如此两三次后,一般就可适应,然后再一次服下,一般就不会再吐了。
二是采用大量快服法
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饮药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饮完汤药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再饮少量凉开水。也可嚼一块口香糖以去除药味。
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
三是采用药物干预法
甘草20克,水煎服,不吐时再服汤药(中药中有大戟、芫花、海藻、甘遂等反甘草药物则不用此法,以免出现相反作用);白芷末6克放于舌上,再以舌舐咽;服药后呕吐不止时:可在汤药中加1~2汤匙姜汁,或服药后再服一些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