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嘴歪,嘴歪怎么办
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中风嘴歪,嘴歪怎么办
2017-12-05阅读:9616 学员编辑 收藏
一、中风嘴歪怎么办
二、中风的饮食注意
三、中风怎么护理

中风嘴歪怎么办

1、中风嘴歪怎么办

作业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不断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修饰等。言语和吞咽治疗是主要针对患者的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采用的。康复工程给有肌肉疗理、关节畸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矫形器训练、生活辅助器具的制作和使用训练。比如给患者使用特殊的碗筷、汤勺吃饭,使用穿鞋器、纽扣钩帮助穿衣穿鞋。中风嘴歪怎么办

物理治疗

这种方法对缓解患者的病痛特别有效,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是电疗、超声波、激光等手段,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针灸推拿治疗可有助于神经纪织的再生,改变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等。

运动治疗

这种治疗脑中风的一个主要方法,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是特别必要的。主要解决患者肌肉乏力,不能坐、站立、步行等问题。

2、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3、中风的病因

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中风的饮食注意

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猪油、牛油、奶油、蛋黄、动物内脏、动物脑、鱼子及贝壳类动物如蟹、蚌、螺等,鸡蛋或鸭蛋每天摄入不应超过1只,血脂增高者每周2只亦足够,植物油用量不宜过多。含胆固醇较低的食物:瘦肉、鱼类(包括大多数淡水鱼和海水鱼)、海参、海蜇等。鱼类脂肪中含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多吃蔬菜、水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钾和钙等。维生素C能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维生素B6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抗血栓形成。中风嘴歪怎么办

节制饭量,进食勿饱,宜搭配部分粗粮。少吃甜食,控制体重。糖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会转化成脂肪,使身体发胖,增加心脏的负担。

限制食盐的摄入,菜肴勿过咸,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即三口之家每月用盐量不超过500克,盐中的钠能增加心脏的负担,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硬化。钠还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尤其是腌、熏食物(如咸肉、咸鱼、酱菜和咸菜)。酱油和味精等含钠量也很高,应尽量少吃。

保证足量饮水,饮水不足则体内血液粘稠度会增高,代谢废物也难以排出,如果晨起空服饮一两杯白开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扩张,有利于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平时还要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分,以满足生理需要。

中风怎么护理

合理调配饮食: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食用高脂肪的事物,尤其是肥肉、牛奶、蛋黄、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胆固醇浓度升高,发生动脉硬化,引发中风疾病。

心理护理和训练:由于疾病,会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患者会出现过度焦虑、不安的心理。所以应该注意,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中风嘴歪怎么办

家属护理配合:家属应该多关心患者,本身患者就情绪的低落,有自责、自卑感。所以家属应多做心理辅导,而且要从饮食、生活上体贴、关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